然而,方济各却别出心裁地建议我们,在这两个比喻中挖掘我们自己的慈悲肖像,意即将基督徒的天国行动表达成为因应今日世界对于慈悲的匮乏,而奉献我们感同身受的实际行动(M.V.,9,17)慈悲是天主在上世纪中赐给教会的一项特别的恩赐
基督徒行善,但也要忍受邪恶。两者会一起出现,生活就是这样。即使今天,在许多地方,福音本地化和文化福音化需要恒心和耐心,不怕冲突,不灰心。
在那片土地上,基督徒团体其实并非由传教士所建立,而是18世纪下叶的一群朝鲜族青年。他们被一些有关基督信仰的篇章深深吸引,便深入研习它们,把它们作为生活的准则。
有的病人心中充满感恩,有的给医生倒水,有的催促神父让医生先吃饭,还有的买来了消暑的冰淇淋,医生们虽然顾不上吃,但心里却充满了服务弱小、光荣天主的幸福和喜乐。
身为基督徒,我们隶属于同一个大家庭、属于基督。为了忠实于天主之爱地生活,我们就应该明确家庭意识、我们每个人都要作出回应。身为传教士,我们要回应耶稣的召叫,不仅是语言还要有行动。
返回堂区后,大家分享此次行程的感受时,李守明会长说:看到修女们的付出和奉献以及她们的喜乐,深深感到作为基督徒的差距,以后,我们将对黎明之家的孩子持续关注,尽已所能帮助他们。
感谢主,让我为他做了一次见证,基督徒的家庭是喜乐的,并且是幸福的,无论何时何地。
所到之处,老人们都特别开心,尤其是信仰坚固的老人,对来自教会的问候并同他们一起祈祷最感幸福和温暖,有的甚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也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喜乐。
他们首先组织学习斐理伯书,然后从家庭生活教会建设社会福传等诸方面,阐述我们蒙召为基督徒,开始蒙福人生的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也会落在基督徒身上。我们知道基督的爱没有止境,从天主创世以来,天主临在历史的标记数不胜数,但天主不是一个提示,而是需要我们不断接纳的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