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师以回家团聚为主题,将弥撒礼仪用讲故事的形式为大家做了生动、详尽的讲解,既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又使大家深刻意识到回家团聚的重要性、神圣性。潘老师强调:弥撒是用有形的标记领受无形的圣宠。
在礼炮轰鸣、锣鼓喧天声中,在亲友的簇拥下,37对中老年教友穿着洁白的婚纱和西装,手挽着手踏上了红地毯,满怀喜悦地进入天主的神圣殿堂,接受上主的恩宠和全体神长、修女和教友的祝福。
教宗说:暂停职业工作的节假日是神圣时间,因为它提醒男人和女人,他们是天主的肖像。天主不是工作的奴隶,而是上主,因此我们也绝不该做工作的奴隶,而是‘主人’。
答:圣地和神圣的地方迷人而独特,这些地方不断召唤我们回到信仰具体的记忆。所以首先是散发出来的信仰的具体性。但圣地的力量也来自与人的相遇:地点与话语这两个元素会提醒你的记忆,你的经验,那宗徒的经验!
圣堂礼仪神圣而隆重,令人对造物主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奉献礼时实物奉献队伍成为礼仪中的亮点,由堂门口一直排列到祭台前,由小到十几岁,大到四五十岁的基督徒,双手奉献上大米白面等实物。
其实并不知道那是在干什么,后来得知:教会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圣号,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
教会不是钥匙权柄的主人,而是仁爱牧职的仆人,始终愉悦地提供这一神圣恩典。 由于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盛行,今天许多人可能不明白宽恕在教会层面的意义,包括我们这些基督徒。
这种极不认真的态度在此神圣的礼仪中实在令人费解,不知是本堂神父没有讲明平安礼的意义呢?还是我们教友人在曹营心在汉而挂念着别的事?
从这里产生一个礼仪,表达方式虽然各有差异,却是在表达同一个奥迹,在礼仪中为天主的神圣美德作见证。
他说:“这位主的仆人在世界各地的神圣地位乃实至名归。”德兰修女的代祷奇迹涉及完全永久治愈卅二岁的莫尼加·贝尔萨(MonicaBersa)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