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通神父最后总结说:我们将继续今年的庆祝活动,但不是作为自鸣得意的胜利庆祝,而是作为一种方式,从我们的记忆中重拾曾经的动因和激励,伴随我们今天仍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和奉献。
在问候信友们时,教宗祈求耶稣以祂复活的喜乐和希望赐予家庭慰藉,尤其鼓励年长者和青年,前者是社会的珍贵记忆,後者是教会和人类的未来。
我相信,即使记忆尘封多年,未来依然那样鲜活。人世间,或许只有深爱的人,用心的情才会如此吧!大舅下葬那天,天通苑的宋神父在弥撒讲道中,特别提到了在病重时为大舅办总告解和领终傅那天的谈话。
后者是「我们集体记忆的守护人」,他们的见证充满信德,为年轻夫妻是一项宝贵的资源。有一对今年9月27日将完婚的未婚夫妻表示,有些人把爱情当作私人事务,不需要制度的框架。
1867年8月25日,已经失去记忆的法拉第在椅子上安然离世。在他的葬礼上,妻子莎拉宣读了他的遗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天主。”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的出生年月和名字。
我们教会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教堂被封,神父被抓,圣书、圣物被损毁殆尽,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拨乱反正,教会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没有圣经、圣书,没有报纸,没有任何岁月资料,连弥撒、经曲都是手抄复写的,甚至是神父凭着记忆写下来的
(参阅:谷三14)为此,在坚难、脆弱和软弱的时刻,当陷入难以自拔的悲伤之际,关键在于抓紧那「充满感恩的记忆,好让上主进入我们的生命」。
至于对圣女巴西德大殿内鞭笞石柱的热心敬礼,与历史物证没有关系,而是关乎历史的真实记忆。其他鞭笞石柱在罗马的鞭笞石柱,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认为在耶稣受刑时使用的柱子。
教宗结束他的讲道时,引证了圣依纳爵‧罗耀拉一段意义深厚的祈祷词,这段祈祷词描写了受召叫献身于天主的人的奉献的彻底性:“主啊,你拿去我的全部自由吧,拿去我的记忆、我的才智和我的一切愿望,我的全部所有
莫奇奥尼大师的作品游走于记实与艺术之间,不仅留下了建筑与时代记录,也饱含宗教情感,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罗马的重要“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