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共祭弥撒中,主祭神父不但自己念导言,连祈祷意向也一并念出。也有修女自编许多祈祷意向让孩子们读,却没有按着弥撒总论所提供的顺序,甚至一些祷词成为答谢词。
追思已亡早上,袁神父连做两台弥撒,为炼灵祈祷。弥撒后,教友们一起去公坟地,为亡者打安所。吊炉做前导,后面依次是十字架,蜡台,神父及众教友。
问:圣若瑟堂是佛洛雷斯(Flores)居民区基督信仰的中心,这里如此连接着教宗方济各和整个贝尔格里奥家庭… 答:的确如此。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条长椅上。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这时候,在穷人旁边出现了一个鬼怪。鬼怪说道:“好吧!
当他不能再旅行的时候,甚至不能再行走的时候,最后连讲话都不能的时候,他的举动和表达只剩下最基本的。他真是奉献自己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去世是信德言行一致的见证的完成”。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为他们四处求助,为了他们———需要救助的弟兄姐妹,我们甚至变成了“乞丐”,一个愿为穷人分一点忧、解一点的难的“乞讨者”;但善心人士的爱心总让我们怀有希望,让我们懂得感恩,而且在帮助穷人时,我们总不会缺少,主会“连按带摇
因为靠前夫的微薄收入养活连她在内的四口人,真是太难了,她不想再拖累前夫。不久,她病倒了。弟弟因在外地工作无法回来照顾她,年老多病的母亲更难以照顾有病的女儿。老人想到也只有去向前婿求救了。
世界上永远会有穷人,他们甚至缺少日用的食粮,他们有的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或在街头流浪,或在巷尾栖居,或在垃圾堆旁藏身,好像这个繁华的世界对他们的存在和饥苦连察觉都未察觉到。
待洗漱完毕,又要对着镜子将自己打点得一丝不苟,连一根头发都不曾马虎。出门前还要恋恋不舍地向“老朋友”举行告别仪式,直到感觉自己完美得无可挑剔了才满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