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家庭美德的记忆有助於我们理解,我们本身已经认识且仍在认识的奇迹,就是当一位母亲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也对其他人的孩子给予关注和关切、照料与呵护时将会发生的奇迹。
然而,在教会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炼灵二字却有不同的理解和相应的纪念方式。
基督的博爱就是建立在与众生深深地理解与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的。五六年前,我就开始一方面努力钻研灵修神学,一方面应用于实践上潜心默观神修。
几年来,我和芦一直都有一个约定,每天早上弥撒后,要用15分钟的时间分享交流一下我们彼此对当日福音的理解与体会。先说说他这个人吧。他有三个爱好,进堂、读书加旅游。
授课中,张教授还结合所讲的课题与大家分享了圣人圣女们的圣德,在讲到对基督徒的爱的理解这一章节时,为大家讲述了德肋撒修女的爱德故事:修女的爱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宗教、亦不附带任何条件,她让穷人在爱中生活
教宗继续说,无论在希腊还是欧洲其它国家,政府与群众的忧虑是可以理解和合情合理的。然而,我们绝不可忘记移民首先是人,而非数字,他们拥有面孔、名字和故事。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保禄论及法律的束缚和赐予恩宠的自由时的反应:子民和教会一旦拥有记忆,给先知腾出位置,不丢失希望,便是自由的。」
标记应该一贯而明确,尤其要让人能理解。教宗继续说,标记和工具的特性包括随时乐意、不自我参照。这二者的本质在於做媒介,抑或按圣依纳爵的话说,不要成为阻碍。
即使如此,也难替代仔细阅读所能获得的益处:因为阅读时必须聚精会神、逐字逐句、目观心维、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反复翻阅查看的优势。
别人会如何理解?能让别人得到什么益处?是否会有适得其反的效应?作为教友,更该考虑自己所要说的话究竟与天主的光荣有什么关系?合乎福音精神及圣经的教训吗?对别人救灵魂有益处吗?是否会刺激别人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