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民都在挨饿,这有关国家民族的丑事是我们的伤口。我们也需要发展适当的政策,来接纳和融入移民以及被社会所丢弃的人。
以色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当他们离开了天主,就是走在罪恶的道路上,自然就会遭到各种艰难和痛苦。
正如我们民历中有不同的岁时节令:有春夏秋冬,有元旦、元宵、清明……以及国家民族大事的纪念日;在教会生活中,也随着时间的进展,在一年中分为不同的礼仪时期、庆节,以及不同的礼仪日等。
洗者若翰的父亲受圣神的启示,赋诗赞颂天主说:“请赞美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因为他眷顾了他的子民,拯救了他的民族,他在自己仆人达味的家中,为我们兴起了一位大能的救主。
我们有不同的民族和肤色,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然而,我们却是以不同的角度和角色,以不同的方式,彰显天主的面容,传扬爱人的使命,善尽福传的责任。
其实,在不同的民族中,都有天主对人说话的记载(希1:1-2)。天主的话就是天主临在的一种方式。通过天主的话,我们了解天主是谁,我们学习认识天主自己。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天主曾经派遣了许多先知和代言人向他们启示天主,在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中,天主也以不同的方式启示了真理。
16世纪的新教运动使北欧大部分民族脱离了罗马,之后的脱利腾大公会议刷新了教会。而16至17世纪则是公教会历史上福传的最佳时期之一,比如传教大主保方济各沙勿略在印度曾经一天为数千人付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相遇文化,因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热衷于想要见面、寻找接触点、建立桥梁、规划涉及每个人的事情”(FT216)”。
随后,这位耶稣会神父的弟弟,一位用自己的轮船征服过世界的无神主义者,也经历了类似于兄长的命运;幸运的是,他最终以奴隶的身份被一位老修女收留了。弟弟为自己能幸存下来而深感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