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这两种情况的病根是心胸欠旷达而引起的猜疑与误会。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对人、事与环境的安危作出自我评判,以决定自己趋利避害的言行取向。
尊重历史、年长者与受造界,以及致力于不同世代的社会对话和团结,这一切是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基本价值,能促使人们在向前迈进时心胸开放,接纳移民和难民。
教宗阐明,「耶稣期盼我们向希望敞开心胸」,救我们免于焦虑和恐惧。「明日的希望之花在今天的伤痛中盛开」。这份希望在我们今天受伤的历史中运作,一如天主的国那样「遍地开花,有如树木长出嫩叶」。
人之自身与外在环境都会影响情绪的变化,不过只要有意识地读书、学习,提高个人的素养,而不是把兴奋点放在网络中流传的那些负面信息上,沉静内心,开阔心胸,从容处世,内心必然容易平和。四、总不要去依附他人。
仿佛他彻悟了什么道理似的,现在变得心胸宽大,对任何事都能处之泰然。虽然已年过花甲的父亲仍不能歇心,但现在他却精力充沛,不但饭菜吃得香,而且觉还睡得好。
教宗所说的这个说法来自着名的神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AdolfvonHarnack),这位神学家在他的《基督信仰的本质》书中强调:“天主的国是进入个别的人心中的,这些个别的人敞开他们的心胸,接纳了天国。
可见伯多禄是慷慨的人,他心胸宽大,承认自己的有限,宁愿相信召唤他的人,跟从自己内心的理想。他肯定回应耶稣的召唤,成了耶稣的门徒”。教宗举的第二个实例是发生在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境内的事迹。
向良善敞开心胸,意味着接纳天主。耶稣邀请我们在所有的事物和事件上看到天主的临在,即使大部分的人视而不见也无妨。
要心胸宽广,做好准备,与当代的男男女女进入共融中。教宗尤其提醒他们做天主的人这一首要责任,必须祈祷,为天主圣言服务。教宗说:你们要注视耶稣,众牧人的牧者:今日世界需要向天主说话的人,好能谈论天主。
教宗在这一章中首先举出旧约人物亚巴郎为典范,说明了信德就是聆听天主的圣言,就是蒙召走出孤立的我,向新生命和对未来的许诺敞开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