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引述他针对教会高等院校颁布的《真理的喜乐》宗座宪令,强调真理的喜乐是人内心渴望的表达,人的心灵若不与天主之光相遇、不住在其内并将之与众人分享,就不得安宁。
教宗写道:这种热切的渴望、这所有受造物的期待,会在天主子女的显扬时实现,也就是在基督徒及所有人决然地进入悔改会带来的‘劳苦’中实现。
人类为和平所作的努力也是由对幸福的渴望所维持的:“你们愿意爱惜生命,享见幸福的日子吗?……那就寻求和平,全心追随吧!”(伯前3:10-11)。凡热爱生命的都应该追求和平。
他的座右铭是“宁死也不犯罪”;他渴望成为一名司铎、追随鲍思高神父的榜样教导和引导青年们。但是,恶劣的健康状况使他不得不离开了公学。回到家中不久,年仅十五岁的他便领了天主的召叫返回了父家。
同时,笔者也深深觉得在这些新教友的生命里一定有着鲜为人知的与主碰撞的深刻经验,怀着这样的渴望拨通了石室堂区慕道班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彭修女告诉笔者说:“你想的没错,我一直在做慕道工作,这些慕道班的学员
其实很早以前我也渴望飞上那久违的蓝天,但现在我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sercet。小男孩总尝试着让我飞起来,但让他不解的是我总是飞不出地平面。
1856年12月8日,德布雷西拉克主教和六位同伴在法国里昂富韦耶雷圣母朝圣地将他们的传教事业敬献给了圣母,并表达了渴望成立一个由神职人员和普通平信徒组成的“使徒生活团体”。
在某一瞬间,都渴望长留泰泽。他笑,一个中国修士,多好。在泰泽修士身上我看到一种真正的谦卑,不惊不惧、不卑不恭、平淡自足。这是我渴求的内在状态。虚假的谦卑骗不过我的眼睛,因为我也有内在的骄傲心。
而是意味着,我身为基督徒的态度:承认天主的仁慈,分享天主愿意所有人得救的渴望。
为期三天的会议于九月廿七至廿九日假桃园县渴望会馆召开,一百一十位神父、修女和教友代表参与讨论「台北总教区是否可实施『结婚终身执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