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他感到自己蒙召帮助那些因战争而受苦的人。在法国勃艮第(Bourgogne)大区一个名为泰泽的小村庄,一位老妇人哀求他留下来的举动深深打动了他,於是他在这里建立团体。
耶稣为了爱天主和弟兄姐妹而受苦,所以结出复活的果实。教宗说:若我们消耗自己的才华、精力和时间只为了救赎、保护和实现自我,事实上带来的就是迷失自己,一个悲伤和毫无作为的生命。
我们的心是否向受苦的兄弟姊妹开放?是否回应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慈善捐出多少?为他人几次排忧?多少次对有求于我们的人掩面不顾或因他人的恶行而扼杀自己的爱心?
「在苦路上遇见的耶稣陪伴着他们;耶稣跌倒、受苦、遭到遗弃、孤立无援,但祂能充分理解青少年的生活。青年必须面对世界,却往往缺乏参考依据」。今年的苦路默想蕴含当今青年所寻求的一切:对话、倾听和面对。
家庭因一种传播只顾当下的文化而受苦;修生需要由天主的人来引领,使他们受到健全的人性培育,从而在许多嘈杂中分辨出天主的声音;青年是教会和社会的未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取决于他们;爱穷人意味著对抗包括精神和物质在内的所有贫穷
“在痛苦中生命所展现的力量”这一说法的基础是“耶稣因爱而受苦并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实。
他自信有神明的助佑,所以失败而不气馁,受苦而不畏缩,甚至失望而不绝望。有神在远处向他招手,在他身旁扶持,在他耳边细语,他会无恐无惧,百折不挠,一心依恃地奋勇前进。真信仰并非只为“祈福免祸”。
然而,耶稣要我们触及人类苦难,触摸受苦的身体。带领默想的神父解释道,事实上,基督徒的礼仪是穷人的礼仪,这礼仪表达了一种奉献的伦理,关怀与爱德的伦理。在这礼仪中,大写的穷人(Povero)就是耶稣。
恰好当天在公开接见活动前,教宗接见了一个乌克兰朝圣团,他们也曾为福音受苦,从不「在信仰上妥协」。教宗说:「今天在全世界、在欧洲,有许多基督徒蒙受迫害,为自己的信仰献出生命。
我相信这是我们真正使我们受苦的圣地幸福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