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堂曹小献神父的努力下,于都堂新年新气象,迎来新成员——一对母子领受圣洗,加入教会大家庭。各堂区神父与教友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天主爱的临在,教会是爱的大家庭。
四个星期五的讲题分别是:3月21日:学习接受,圣洗的思维;3月28日:到其他地方,在圣神内的自由;4月4日:懂得重新站起,复活的喜乐;4月11日:广传希望,耶稣升天赋予的使命。
赵姨等教友常到她家里讲道理,并给她《要理问答》、《祈祷手册》、《正视人生的信仰》等书籍,饱受病痛、寂寞折磨的刘冬梅,开始如饥似渴地看教会的书籍、报纸,了解信仰,诵念经文,并坐着轮椅去教堂参与弥撒,准备当年10月1日和几位慕道者一起领洗
悲愤之余,惟一希望政府者,即请立下全国总动员令,驱彼倭奴,还我故土,窃日本帝国主义之敢于悍然不顾,迹其居心,缘已垂涎甚久,事前筹划已详,进攻步骤如此严整,此非抗议交涉,即能璧还失地,处此千钧一发之际,国人无不愿以灼热赤血
2014年,她再次看到招聘信息,当得知慕道者也可以参加时,非常兴奋,马上请海口神父开具了介绍信。当时海口的一所聋哑学校招聘老师,她本想去应聘,但想到利玛窦志愿者也是服务弱势群体就来了。
教宗强调,教会的存在是为传福音,所有领过洗的教友都必须为福传尽力。
厄则克耳先知在一次神视中,看到流放者的暴尸和干枯的骨头,藉着被注入一股生命的气息而复活。这神视体现了以色列人对未来复活的希望,即失败和蒙羞子民对重生的渴望(参:《则》卅七1-25)。
但以整台弥撒来说,就有礼仪-教义的问题,因为圣道礼仪和圣祭礼仪同为一体,主持者是耶稣基督本人。主礼司铎或主教是以耶稣基督的身份行事。这是神学-礼仪的事实。
当天是天使报喜瞻礼,教宗在弥撒讲道中提到两个报喜:第一个是天使向匝加利亚预报洗者若翰的诞生,当时匝加利亚正在上主的圣所内履行司祭职务,众百姓都在圣所外等候;第二个是天使向玛利亚预报基督的诞生,这件事却是在加里肋亚一个偏僻地区
依照《圣经》的教导,“我们是天主的肖像,因为在我们身上存有那造生我们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