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则克耳先知在一次神视中,看到流放者的暴尸和干枯的骨头,藉着被注入一股生命的气息而复活。这神视体现了以色列人对未来复活的希望,即失败和蒙羞子民对重生的渴望(参:《则》卅七1-25)。
但以整台弥撒来说,就有礼仪-教义的问题,因为圣道礼仪和圣祭礼仪同为一体,主持者是耶稣基督本人。主礼司铎或主教是以耶稣基督的身份行事。这是神学-礼仪的事实。
当天是天使报喜瞻礼,教宗在弥撒讲道中提到两个报喜:第一个是天使向匝加利亚预报洗者若翰的诞生,当时匝加利亚正在上主的圣所内履行司祭职务,众百姓都在圣所外等候;第二个是天使向玛利亚预报基督的诞生,这件事却是在加里肋亚一个偏僻地区
依照《圣经》的教导,“我们是天主的肖像,因为在我们身上存有那造生我们者的特征”。
在本星期将临期第二主日的福音(谷1:1-8)中,洗者若翰回应着依撒意亚先知的话,呼喊“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径”。但是,若我们的生命时常如同迷宫一样的费解和复杂,我们如何“修直”天主的道路呢?
为纪念这位国际友人,今把玛利诺会为翁德光神父准备的简历中译文及其2013年的辞去“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主任时与留学生们的告别函一并公布。
当时她两个女的陪伴着临终者,还停电了,也是非常害怕的,只能依靠天主给自己胆量,守护着临终者。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特殊的考验,也正是因着这样的考验,才让她越来越有勇气把陪伴临终者的这个善工做下去。
梵二大公会议召唤所有受洗者成为传教士,要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在社会团体中,或在个人事业上,以身作则,来宣扬天主的福音。
倘若法利塞人在受邀者当中只看到罪人,拒绝与他们一起坐席,耶稣则提醒罪人,他们也是天主的同席者。就此而论,与耶稣同席便意味着被祂改观和拯救。
《训令》中也对堂区团体内的奉献生活者和平信徒的角色进行了省思,提醒前者不在于“行动”,而在于“做彻底跟随基督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