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与今年里米尼大会的主题深有共鸣,因为它一方面显示出每个人都需要“天主的慈悲和怜爱”,另一方面体现了“对旅途中遇到的每个弟兄姐妹无条件的热情”。
感谢天主,他们在行进的途中遇到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他们在祈祷中将自己的希望交托于天主”。同道偕行与移民现象移民现象与同道偕行,这是两个表面上互不相关的概念。
新教宗蒙召做个搭建桥梁者、牧人,他应当通晓人性,并呈现出教会有如慈善撒玛黎雅人的面容。在战争、暴力和严重两极化的时代,与会枢机指出,需要一个慈悲宽仁、同道偕行并带来希望的教宗。
如果守斋能真正打破我们的保障,之后为他人带来益处,帮助我们培养慈善撒玛黎雅人的作风,俯身救助自己处于困境中的弟兄并照顾他;守斋才有意义。 教宗然后讲解四旬期旅程中的第三个要素施舍。
教宗引述上个主日3月23日的福音,反思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相遇,指出上主喜欢与被边缘化、受排斥和被轻视的人相遇,就像遭犹太人排挤的撒玛黎雅人。
(路10:25—37)耶稣以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爱心照顾和慷慨救助,奠定了教会重视救死扶伤与紧急援助的基础。
教宗本笃在他的四旬期文告中也嘱咐我们要从良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中,学习走出自我,关顾他人。这不但该在四旬期内如是,更应贯彻全年。
教宗本笃在他的四旬期文告中也嘱咐我们要从良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中,学习走出自我,关顾他人。这不但该在四旬期内如是,更应贯彻全年。
在这里,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爱德成了第一堂课,受苦人的面目成了基督的面容。
教宗在讲话中感谢志工做出同舟共济的具体见证,并强烈呼吁如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基金会等权责单位,面对有需要的人不能无动于衷,要为他们的需要负起责任。教宗承诺教会会与受苦者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