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提出这个疑问后,表明「对那些不信的人下判断,是个没有意义的举动」。「我们是否关心并怜悯那些未曾感受到与耶稣相遇的喜乐的人,或者那些失去这份喜乐的人?」
回到义人和不义的人对上主提出的疑问:「我几时见了祢?」教宗强调,唯一可能的答案是「现在、今天」。答案「在我们的手中、我们的慈悲善功上」,而非「个人或社会的借口里」。「我们负有责任。
常言也罢,疑问也罢,抱怨也罢,愤慨也罢,事实在于:生命啊!前一分钟还高高兴兴,后一分钟却阴阳两隔,你为何如此的娇小脆弱泣唱出无数的悲歌!生命啊!
她按照她的方式抱起厚厚的圣经,闭上眼睛,让心静静地托起心中的疑问,轻轻的奉献在主耶稣面前。片刻,她打开圣经,读下去: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
我们在今日男女的疑问和期待中,看到了我们跟随基督的重要踪迹。另一方面,这次修会大会也是聆听上主的时机,祂透过时代的徵兆向我们説话。
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解释说:耶稣说我来是为服侍人,而不是受人服侍,何况我们呢?我们堂里的人都喜欢做义工。干别的我腿脚不方便,看自行车一个星期才轮一次呢!
几百个生命或者是在一片混乱与疑问中栽进大海。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得上生命的价值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再一次提醒我们生命多么可贵,珍惜生命是多么重要。
(路19:5)匝凯惊讶了,一连串的疑问和挣扎敲打着他的心扉:真理之主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们以前不相识呀!难道他就是要来的那一位——古圣先知预言的默西亚?他为什么来我家呀?
此书对当代社会基督宗教信仰的疑问和诘难做出了回答。
教宗说:不幸的是,对耶稣复活的信德经常被人设法遮蔽,在信徒当中也有人心生疑问。这种信仰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些马马虎虎,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