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遵守健康安全措施,许多亡者孤独地离世,没有任何抚慰,即没有挚爱的亲人在旁安慰,也没有领受临终圣体”。
慈悲具体化为「温柔关爱的小举动,以善待穷人、医院走道上的临终病患、医护人员、孤独害怕的人、隔离期间无家可归的人,或者无法得到生活必需品的人」。
婆婆临终的时候,就是不咽气,三姐忽然想起妈妈交代的事情还没做,于是,她开始呼她的圣名,说也奇怪,没多长时间婆婆就安然地去世了;念珠放在她的嘴上,嘴就闭上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都感觉天主的奇妙。
1996年11月14日去世的芝加哥枢机主教JosephBernardin,临终两星期前发表最后一本著作《平安的恩宠》(TheGiftofPeace),他在书的序言中承认,自己在1970年代中期经由三位年轻神父的帮助
在以往的生命旅程中,我还从未见一位临终者说过如此的话。主内亲爱的诸位,这难道不是她信仰天主后获得勇气与力量的体现吗?她的这种对天主的信赖,难道不是我们所应当学习的吗?
是谁创立艾滋病患之家和照顾艾滋病人特别是临终艾滋病人的中心呢?不正是修会人士吗?
最后教宗本笃十六世为所有的家庭、病人以及在这段期间遭受各种困难的所有人祈祷,教宗特别为所有老年人和临终的人祈祷,「祈求基督,世界之光,让每个人的生命远离所有的黑暗,并赐与圣诞平安与喜乐的恩宠。」
另外我们组织了临终助祷团,也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这种对于临终病患教友家庭付出的关怀,是使一个冷淡的家庭恢复热心的动力,所以,我们的神父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死了一个,活了一家。
在《圣经·四福音》中,只有《路加福音》记载了右盗临终的悔改,并得到耶稣亲口答允他“今夜你将与我同在乐园中”的殊恩。不过,人们对圣史路加的这一记载,所报的态度却是因人而异的。
她12岁时失去了母亲,年纪很轻就已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上主,专心照顾病人和临终者。后来,她与3位女伴开始为堂区服务,探访和安慰最需要帮助的人、孤儿和重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