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科斯见证说,他的妻子是东正教徒,他们的孩子上天主教学校,跟着他参加主日礼仪,并且领受了圣事。但是在孩子们17岁时,情况发生转变,他们远离了信仰生活。
【天亚社.台湾台中讯】台湾踏进七月暑假,一群来自不同学校的天主教青年趁这两个月时间,带着基督的爱心前往不同的洲陆,给予未曾相识的异国民众进行医疗服务,提供寒衣,甚至资助学生求学,传达关怀。
其后陆神父帮助她的丈夫找到一份工作,也给她的小孩子找到一所学校!
她上的是天主教学校,倒也没有什么特殊与众不同之处。说起德肋撒决心献身给贫苦大众,终身侍奉她的神,只好说是天意了。在她12岁那年,学校里来了一位教课的神父,这位神父原来是在印度传教的。
我们的学校不只针对基督信徒。在这里,基督信徒学生和他们的穆斯林朋友及同伴一起学习,而他们的家庭也希望他们的子女一同受教育、一同学习价值观,学习做事和互相认识的方式,即使信奉不同宗教。
现在,一项新的工作正在紧急进行中,即将一些在学校的难民家庭安置在帐篷中,以空出学校让儿童上学。教区的明爱机构正在找帐篷,使难民离开学校。
当时由于学校的公寓楼建造未完工,只能在外租房。德国有个住宿规定,不允许孩子与父母同住一个房间,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住房。由于他们言语不通,人生地疏,经济又紧张,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对於被迫迁徙的儿童而言,学校是自由的空间。在课堂上,他们受到教师的照顾和保护。不幸的是,学校未能在暴力播种者的袭击下幸免於难。而实际上,教室是分享的场所,即使学生们属於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
他首先谈到巴伦廷·帕伦西亚神父,说:巴伦廷·帕伦西亚神父1871年生於布尔戈斯,毕生服事孤儿、贫穷及遭排斥的孩子,在他创办的圣何塞慈善学校(PatronatodeSanJos
1860年4月12日,六位圣嘉诺撒玛大肋纳的追随者抵港传教,初期开办贫民学校及免费所,并透过育婴院收留孤儿。十九世纪末起,修女相继在澳门、中国内地和印度等亚洲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