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徐光启邀请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来到上海传教,在宅第西侧建立了上海第一座教堂。徐氏家属亲友等200余人受洗入教。
这是一个需要每天在不同的环境做出的承诺,成为“挨家挨户”宣讲的传教士。这使命要求众人“将目光投向宽广的存在视野”,在那里有“疲惫、失望和迷失方向的人”。
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将为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朋友徐光启的雕像主持揭幕和降福仪式。这两尊雕像将安置在圣若望主教座堂的门面,它们是北京和上海天主教徒团体赠送给该教区、利玛窦神父故乡的友好礼物。
龙山梢天主教集葬墓地为17世纪康熙帝所赐,除葬有数万教友外,还葬有曾于18世纪来华传教的隆盛、全类思、肖静斋三位法籍传教士,以及本教区王光裕修士、周若翰纳修女和海门教区陆静姑、施锦方修女。
他强调神父要有传教士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克己修德,用榜样影响教友,用有效的方式加强福传,进一步做好教会的工作。原载:天主教长治教区
[内容摘要]:中国学者研究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历史需要注意到,西方传教士的行为和思想方式不仅受到中国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大影响,也受制于他们的西方背景,包括当时西方的思想文化源流、西方教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西方修会的组织和灵修生活特点
这位墨西哥外方传教会会士说,香港人生活忙碌,几乎连陪伴家人的时间也没有。他说:“当你邀请人们学习教理时,有些人会表示宁愿赚钱。”他承认福传工作变得困难。
教宗谈到了他在韩国的牧灵访问,『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建立在殉道烈士们的见证以及传教士们所精心保护的教会中。在这个国家,可以看到亚洲古老的大文化传统和基督福音的时代性的特点』。
我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传教士。我牧养差派型教会。我在传教方面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北京阜成门附近的耶稣会士府邸内,58岁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另一名传教士熊三拔嘱咐了最后遗言:“我利玛窦远离故土,跋涉万里,来到中华,死而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