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梵蒂冈:教宗接见堂区福传基层团体:教会是天父的家,人人皆有容身之处
2015-09-06

接纳是体验天主临在及兄弟友爱的机会。教宗表示:福传使人强烈地感觉到需要接纳、走近人群,它是共融的最初标记之一。我们都蒙召去见证在自己生命中遇见了基督。

配合节日“轰动效应”更需平日“具体善行”
2011-03-15

更有不少堂区,在教会和社会节日期间常会做一些访贫问苦,慰问敬老院、孤儿院等仁爱慈善工作,借以表示对边缘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照顾,扩大教会服务人群的影响力,并改变人们对教会的看法。

福传需要热情
2011-04-03

既然来了,便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与看门的大爷打过招呼后,经他允许,我便走进了这座教堂。出于热情,大爷便做了我的临时向导。带我去教堂里面参观。听大爷说这座教堂是前年刚装修完毕的,费用全部都是由教徒捐献的。

香港:教区新教友迎新聚会汤牧鼓励福传彼此扶持
2011-05-16

强调当传道员也是召叫,他曾为家人的前途而移民英国,牺牲了陪伴家人和服务教会的机会。一次弥撒上再听到富贵少年的福音故事,令他醒悟到服务天主比赚取金钱重要。

写在中国神长教友参与7•23动车事故后的救援服务
2011-08-12

23日傍晚,甬温线动车追尾特大车祸发生后,事故现场附近乐清的六位教友主动行动了起来,连夜赶到一线参与救援,温州市的教友午夜赶去医院排队献血……7月24日一早,在为遇难者和救助工作祈祷的同时

修女的“变脸”
2011-12-09

都很热心,由于渔民教友之间带有亲戚关系且聚居一起,或认识或沾亲带故,现在由于城乡的变化,教友都因房屋的拆迁而分散开来,但一到了主日天或教会大节日,他们都会从家里赶到圣堂参加礼仪,这也成了他们交流与碰面的机会

印度修女德肋撒——爱的哲学(连载二)
2012-01-09

她回到加尔各答之后,立即多方奔走,在1948年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收容了五个流浪街头的孤儿,使他们有机会读书识字。这就是德肋撒修女专门为贫苦大众行善的开端。

无论年味怎样,亲情没有变淡
2012-02-01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无论我们像风筝一样飞得多高多远,家就像线轴一样牢牢系着我们的心,如果因工作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春节无疑是最珍贵的机会

秋天的怀念
2012-07-18

如果天主给我机会,我宁愿缩短自己的生命换回洋洋的性命。他现在健在的话正是风华正茂,读书工作的最好时机。

印度:基督徒仿效印度教徒举办青年相亲活动
2013-02-07

来自印度比尔族的基兰.巴博尔(KiranBhabor)拥有两份理想的工作──宿舍舍监和护理学校老师,但卅三岁的她还没有成家。十多年来,她未能成功找到合适伴侣,即使家人帮上一把也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