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特邀太原教区潘利忠神父主讲,内容有“信仰与人生”、“重识圣经”、“信望爱与基督徒”等,形式灵活,在课间有专门的义工为大家教唱圣歌与手语,充分提高了教友们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强调生命的共时性,防止我们肢解生命,成为段状的存在,而是看到生命的整体,看到整体中的永恒脉络,看到天主对人类永不变更的祝福。宣信永恒的生命,容易化解生存性的焦虑,心灵变得安稳有力。
(参考:云端宗教学术)
他们对当今教会领导品质的深度反思和对未来教会领导特质的阐述、建议和挑战,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的使命指点迷津,指明方向;在对敏感的“性”的教导中,他们的作品协助我意识到教会对性的问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误导;他们帮助我还原了
1958年搞所谓无宗教县,一个县里不许宗教,成了县委书记的政绩,导致无宗教县运动在全国推广。
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或许是为了反抗异端社会普遍流行的性放纵,又或许是为了表达初期教会对世俗的超越,教父们常常在著作中呼吁世人过独身的生活。
不仅如此,即便在那些能够表达的层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缺失性,其所表达的也并不准确。我们以网络福传为例就会看出问题。首先由于福传者并不清楚慕道者的内心需求,其福传就必然是主观的。
主教团指出性是天主所赐予、展示爱并孕育生命的礼物。他们促请官员重新检视课程,并作出更切合学生需要的修订。
最后我告诉他,他打击教会内性侵行为的努力令人钦佩。
课程主要内容集中体现教会社会训导的教导,如人的尊严、财产的普世性分配、团结互助、支援赞助、公众利益、社会多元化与参与。换言之,和平缔造者所必要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