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尔瓦略山上,耶稣生理上的口渴是祂降生成人的证据、祂的死亡具有真实意义的标记。这一象徵性和精神上的渴是我们把握祂生命和死亡之深刻意义的关键所在。
1、默观圣像这是意大利画家PietroAnnigoni有名的圣若瑟画像,是一幅能比较准确描述圣若瑟和小耶稣的日常生活和信仰真谛的非常美的画像。首先,大圣若瑟是“工人”的真实形象。
十字架从表面看来是个「绊脚石」和「愚妄」,实则却向我们揭示「天主圣爱的美」:「十字架是死亡的工具,却成了生命的泉源。」当天的礼仪选读了《若望福音》所记载的耶稣受难史。
几年以前我读到JimBishop写的《基督死亡时刻》(TheDayChristDied)里面关于钉十字架的那段叙述之后,开始对耶稣受难时身体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发生了兴趣。
文告中,教宗表示需要推动一种政策,足以建立使人有尊严地承受无法医治的病痛和接受死亡的条件。
该玫瑰会是在侯应荣神父的倡导及筹备下成立的教友善会,其宗旨是:以默观玫瑰经的奥迹,推动会员善度基督化的生活并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使徒工作。玫瑰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及神师4名。
2016年4月19日-22日,进德公益安老服务部郁春景修女组织和恩人赞助下,在石家庄军兴宾馆举办了为期四天的善终祝祷培训,特别邀请邢台炼灵中保会陈碧荣修女讲课,内容包括:善终祝祷的目的和意义、天主教的死亡观
今年撰写14处苦路默想的法国籍圣经学家佩尔蒂埃(Anne-MariePelletier)女士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阐述天主在耶稣的死亡中彰显祂对人类的大爱。
巴拉干枢机又说,基督信仰灵性的纾缓治疗实现了将疾病与死亡转变为生命泉源的矛盾理论。通过这个灵性的引导,达到生命的最高峰,人的所有热切渴望都在此得到满足。
本书图文并茂,精心选配的幅幅名画不但点出主题,更是用以默观祈祷的好题材。问题直截了当,答案简洁干练,溯本求源;有圣经依据,又有教会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