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表示,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也绝不会是完美的父母或牧人,因为我们爱的关系经常被占有或操纵别人的欲望所污染,因此有时爱的表明能转为愤怒和仇恨的情绪。
人的思想是可怕的,因为一切的欲望都来自于人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是会判断人的。为人处事的过程之中我们难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别人。根据自己的恶好来判断一个人,听起来很是荒谬,可这却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
因此,教育人聆听内心的声音,意味着要净化人的欲望同时教育人的意愿,不消除道德行动的责任意识,也不消除罪的意识。
总主教对各地公教媒体主管和传媒人说,教会刊物必须清楚理解媒体在社会和教会内的使命和角色,帮助人以天主教方式去面对困扰和欲望,包括未皈依天主教的人。
上主将临,但你却跟随自己的欲望;弟兄姊妹敲响你的门,而你却感到厌烦。这就是消费主义的自私态度。」消费成瘾的人,心灵受到麻痺,因为「他们拥有许多物品,却不再行善;家里堆满杂物,却膝下无子」。
我们人人都必须经历生态皈依,这要求转变思维方式和愿景,即从操纵和控制的欲望转变为与受造界相遇,接纳自然界的所有礼物。对受造界必须“从掠夺者的目光转为沉思和热爱的目光”。
早在圣经《申命纪》就记载了避难城(参阅:申四41-42),「用以避免无辜的人流血,平息盲目的报复欲望,确保人权得到保障,寻求和解的形式」。
耶稣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其实就是让痴迷于世俗欲望的人们明白:沾染了太多污秽的肉体看似有形,实则虚无,只有纯洁的灵魂才真正可以永生。
教宗说:上个世纪带来仇恨、偏见和永无止尽掌控欲望的不幸後果仍出现在眼前,因此我热切期望人类能懂得从悲惨经验中汲取教训,从而本着责任心和智慧行事,避免再次陷入这样的恐怖。
这是权力的欲望。耶稣教导我们,发号施令的人应该是服事他人的人。谁想为首,他就得做众人的仆役。耶稣颠覆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