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这种解脱带来了多少的创伤、心碎和失落,又增加了多少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善良老人与无罪孩童!前不久,一对教友夫妇离了婚,膝下有一女儿,年方十六,读高中,成绩优异,并被学校视为“校花”。
这个堂口共有四位会长,其中狄香菊是总会长,她高高的个子,每逢给人讲话总是先笑,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六十多岁的老人。
最少的时候只有七八个人——而且并不都是年轻人,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不识字的。这里的交通还算不错,就是路上大卡车太多,而且晚上没有路灯。
乌拉特后旗天主堂以前一直没有常住神父,平时看堂的是一位教友,每个主日有神父从陕坝坐车来给教友送弥撒,由于教堂基础设施的简陋,再加上教友信德的缺少,神父做弥撒时祭台下面有时只有十来个人,多时也不过20多人
弥撒结束后,朱神父为一位老人施行了傅油圣事。
此外,苦路也延伸至遭到遗弃的老人;土地、根基和文化被夺走的原住民;受到严重污染、土地衰竭的大地母亲;以及在痛苦面前再也无法伤心流泪、无动于衷的社会。
一位老人因心脏病突然复发而昏倒在路旁,昏迷中他好像听到有人说“主耶稣,可怜他吧”,后面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一年多来,她对堂里的奉献特别多,她的私家车,几乎成了爱心小组探望病人、关爱老人、带领外地神长教友参观朝圣的专用车。小宋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堂区,更在精神上关爱、鼓励贫困教友。
特别是两位新铎的父母走向祭台手捧鲜花,与新铎拥抱之时,人人为之动容,眼泪和掌声交织在一起,散放出一股股爱的芬芳,这无言的行动是父母和全家人对一位奉献者的莫大鼓励和鞭策。
下面刊出的,是北京一位小学教师讲述她怎样成为《信德之声》的播音志愿者,以及录制节目的感悟和收获。在施与受中蒙恩作者:陌上逐光《圣经》一个众所周知的词语,一本人人皆知的名著,一部在圣神默示下写成的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