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友中有些人饱受心灵痛苦,有些人身患疾病,还有些是贫穷之人,因不同途径走到了天主的圣殿。这些人初来教堂并不是对天主及其教义有多少认识,仅仅是抱着一个试试看或好奇的心理。
由于家庭贫穷,她只读完了小学,弟弟小,她就成了当时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农闲时到附近的农场去打工,小小年龄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因此,我们要接受为我们成了贫穷者的耶稣,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是人生活的耻辱,而是向那真正的强者敞开心灵的条件。
枢机强调,“亚马逊地区的生态和社会危机,即贫穷问题尤其关系到原住民、小农耕作者和那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生态和社会并非两种不同的危机,而是单一的社会-环境危机。
世界银行最近推测,恐怕将有一亿人陷入极度贫穷,这数字是原先推测的两倍之多。在如此悲惨处境中,教宗方济各大力邀请众人发挥「基督徒怜悯心」的呼声犹在耳边,国际明爱会也省思了这个迫切需要作决策的情况。
如果我们在基督内活出我们的信仰,把脆弱者、贫穷者和被边缘化的人置于中心,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希望使命中的人。”
于是夫妻二人开始将财物施舍给贫穷可怜的人,只给自己留下生活的必须品。 之后,陆凯修非常渴望能跟随圣方济度祈祷、贫穷、克苦、补赎的生活。他向圣方济请教,圣人劝他继续在俗世家庭中善度教友生活。
教宗强调:在国际层面上推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时,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最贫穷的国家经常要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付出最重的代价。世界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对人的观念。
小男孩说:“耶稣不要走,你走了以后,谁会照顾我们这些贫穷的小孩子?”耶稣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小男孩的问话,我可以明了,但耶稣的回答却使我困惑不已。我当时的感觉是耶稣答非所问。
社会发展了,但总会存在贫富差距,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报社就动员房地产开发商,每周为一个贫穷家庭免费提供一套住房。李昌永神父(左一)在“信德”多功能室参与共祭弥撒问:报纸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