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圣诞节都会重演同样的情况:恐怖行动、战争和大批人被迫出走的消息爆满,让我们即时就能看到。这些人如同玛利亚和若瑟那样,背井离乡,‘在客栈找不到住宿的地方’。
教宗指出,接纳天主之母能让我们免於精神上的孤儿状态;而失却这种关系,人就会贬低他人,辱没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别赞许母亲们即使在最恶劣的时刻也见证希望的力量。
那天“胎与胎相遇”的喜乐如此深入在若翰的潜意识里,让他在以后的整个生命中去寻找与查明那喜乐的泉源到底是谁。
可是,竟无一人停下来问个究竟,更无一人想方设法挽救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因为他(她)们太心急了,急着去见伟大的圣母。只有这位男子,看到老人的境况后,果断地停下来。
教宗又指出:我们很难断定教父圣马西莫主教的那些讲道的对象是谁,但从内容大致可以确定为都灵基督信徒团体中某些特选的一群人士,他们是富有的地主,在农村拥有田地,在城市里拥有房地产。
那个年代我们曾因父母的信仰,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自然就要排斥。
前些天弟弟开学,我带他到学校报名时,听到旁边一位母亲一再叮嘱自己的孩子说:“要学强,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千万别饶了他……”记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写过:“爱护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
耶稣明确说了:谁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谁若收留我,并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来的(谷九37)。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你而言,耶稣基督是谁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并非易事。这个问题使我们有点为难,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入我的内心,也就是从个人的经验开始。
是谁,在刺骨的风雪夜倚门而望,为我们亮起一盏守候的明灯?是谁,给我们营造了一方温馨的港湾,把我们身心的创痛抚平?是父母。儿女的健康和平安是天下父母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