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教友之家,父亲信主已有50余年。由于生长在交通闭塞的农村,人们对宗教信仰存有狭隘的观念。在社会的压力下,我一度打消信奉天主教的想法。自从读了“信德”,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与教宗同桌共进午餐的有来自不同收容之家的十四位客人,包括仁爱传教修女会现任总会长普里马(suorPrema)修女、仁爱传教兄弟会共同创始人暨总会长塞巴斯蒂安神父和仁爱传教会神父团体总会长布莱恩神父,他也是真福德雷莎修女列品案的申请人
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MarioBergoglio)教宗2022年6月29日写于圣玛尔大之家的遗嘱公诸于世。
教宗方济各继续在圣玛尔大之家养病,他的临床状况维持稳定,从运动和呼吸的角度来看逐渐有所好转。这些是圣座新闻室4月11日就教宗的健康状况提供的最新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堂口老年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构建了属于老年人的天地,唱圣歌、交谈分享、学习天主教要理、看望病人、安慰忧苦人、为临终者念经祈祷……在这个堂口还活跃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
去年圣伯多禄广场举行了老年人日活动,有些老年人讲述了自己为他人奉献的事迹,见证了他们50或60年的稳固婚姻。教宗对此表示:让那些提前对婚姻疲惫的年轻人看看!这是老年人对忠贞的见证。
特别是对一些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老年教友更是关爱有加。有一次听说30里外城关乡东汇村有两个新领洗不久的老人都80岁了,行动不便,神父马上驱车前去送圣体、傅油,安慰老人,使两位老人倍受感动。
后悔为什么到老年才想起来写!我看教会的报刊,青少年的作品太少,可能是青年教友人数少,也可能是上网可以查到任何材料,不需动脑筋,所以青年人大都不愿去写。
在忙碌的活动现场,随处可见身穿黄色衣服的彩虹家园义工们年青的身影,他们维持秩序,为前来就诊的教友们提供咨询,设立分诊台,为老年病患在就诊时担任翻译,安排候诊人员在诊室门外休息,使各诊室医生的诊治在安静中有序地进行
推动相遇的文化是蒙召的第3层意义,教宗谈到排他的文化,将无用的东西处理掉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大行其道,不给老年人和不想要的孩子保留空间,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与街边的穷人攀谈,人际关系由效率和实用这两个现代教义来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