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基督徒自称彼此分享同一圣洗圣事时,我们也证实我们天主教徒、新教徒和东正教徒都分享着相同的经验:蒙召走出无情和冷漠的黑暗,去会晤活着和充满慈悲的天主。
他们也彼此互赠了礼物。教宗赠送给基利尔宗主教一个保存圣齐利禄遗物的圣髑盒,基利尔宗主教则赠送给教宗一幅喀山圣母像复制品。
当天弥撒的福音取自《马尔谷福音》,讲述耶稣教导门徒走服务之路,但他们却「彼此争论谁最大」(九34)。教宗由此谈论世俗的诱惑,指出这诱惑今天也在破坏教会的见证。
教宗表明:那使我们能在彼此共融中成长的,是我们个人和团体的皈依,以及我们逐渐按照基督的旨意,日益在祂内生活。然而,一些虚假的共融模式非但不能促使基督徒达致合一,反而违背了合一的本质。
他们有的嫉妒,彼此争风:‘不,我得占据首位,你当坐次位。’他们中的两位还请自己的母亲向耶稣说情,好让耶稣给他们坐首位。他们都是罪人,犯了各种罪过。
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并不局限於单个地点或纪念性建筑物,似乎这些地方可以被彼此分割或被各别团体隔离。耶路撒冷是一个整体,包括其中的圣所和团体,以及团体的医院、学校、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活动。
这样才能增加相遇的机会,克服许多次因无知或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彼此不信任。这经常需要一段进程才能建立这种友爱关系。在这层意义上,教宗谈到他个人的经验,甚至他的一个过错。
教宗非常重视先进媒体时代的问题,他说借着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媒体技术,传播行为变得既快速又普遍,有能力创造新的理念和讯息,而且细密、全面、彼此关联地予以散布。
基督徒是同一身体的肢体,彼此相连,在教会的爱内深受鼓舞,携手同行,为「这世间的黑夜」带来耶稣「火焰的光芒」。教宗由此期勉青年在四分五裂的世界上做个合一的使者。教宗说:「你们是天主的当下、教会的当下!
生命的伦理变成全球性的议题:我们打算彼此日渐疏离,以求自保,或者大家共有的脆弱令我们变得更有人情味?我们必须回应这个问题,并且此时此刻就这么做,也就是要自问:人类是否依然肩负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