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见证随同雅鲁培神父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将提交给圣座封圣部,并由该部会审查。
这部作品,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一位记者于一九六九年完成的。并通过由此改编的纪录片,使全世界认识了这位加尔各达的修女。近七年来,保罗修士一直生活在加尔各达的和平之家:“我认识普雷姆修女。
这些作品于1531年克莱孟七世任教宗时头一次展出,而将它们陈列在引人入胜的挂毯画廊里是从1838年开始的。
在关于天主圣言的世界主教会议上,许多发言都指出了教宗这部作品的至关重要,为从神学和灵修的角度阅读福音提供了模式,为经由福音与耶稣这个人相逢的信友们是一指南,正如教宗对耶稣这个人下的定义,他是“真实的人,
今将《基督死》等作品。原文抄录于下,以飨各位。《基督死》 功成十架血半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作品散见于《灵性文学》、《秦皇岛日报》、《蔚蓝色》、《成言艺术》、香港道风山《现实》及美国《海外校园》等报刊杂志。以上三首诗均选自孟栩的诗集《午夜的渡鸦》。
关于这个主题,兰福德神父还特别写了一篇美丽的默想,虽然很多人认为那是德肋撒姆姆的作品。这篇默想让我们传神地看到耶稣对我们的饥渴。
圣保禄是新约中最早和写了最多作品的作者,他热爱基督,被基督征服,是个普世范围的传教士,他教导我们把教会具体地看成是基督的身体。 “你们怎么能够撕碎我们的身体呢?”
圣人和艺术家的画像、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塑造了这些具有象征性的场所,迎接进入网站的人,邀请访客“同桌而坐”。桌子犹如分享的公共空间,不是只有分享食物,也可分享目光、故事、经历。
圣经中多次提到大博尔山,并认为这是一座神圣的山和崇拜的地方,它历来是宗教中心(参见:撒上10:3;申33:18-19;咏5:1)。圣咏的作者吟唱道:大博尔,赫尔孟因你而欢畅(咏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