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神父又曾为中国偏远贫穷地区,如四川、云南和陕西等省份,兴建了多所学校,一些蓄水池,为残障儿童开设课程,设立一些医疗所,兴建多座桥梁,以及为麻风病和艾滋病人的康复工作提供协助。
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酷暑盛夏,更不分白天黑夜,他总是随请随到,从不让一个教友失望,不让一个病人痛苦。在那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的日子里,神父常常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油票,及仅有的微薄工资送给周围的穷人。
当天下午,北方进德负责人张士江神父结合当前社会需要,以神学圣经为基础阐述了筹划创办服务艾滋病人的“希望康复中心”的起因和重要性。
当时我自己是个接受理论培育而没有实际经历的人,我知道专靠热爱神学并不保证可以当个好神父,还需要具备随时乐意为病人、为穷人、为青年和老人服务的精神,在平凡的人中作个平凡的人。
问:5000名残疾人士也参加弥撒,有些也到你们的圣菲利普和圣雅各伯教堂来…答:残疾人士和病患的参与为我们很重要,因为病人的面容就是耶稣基督的面容。
神父祈祷后打开日课,为把圣体送给病人,但他惊呀地发现圣体在流血!几乎要融化。他什么也没说,赶紧返回圣堂,在深深的良心责备下,到圣思定会院把奇迹细节给西满神父讲了一遍。
当讲到福传时张神父强调:我们每个教友都要参与福传的工程,我们现在不光是要救灵魂,更要有抢灵魂的意识,要像医生抢救病人的生命那样,有紧迫感,危急感,责任感。
教宗提到,他认识的一名修女因理解天主圣爱,到了84岁高龄都还时常前往医院,满面笑容地向病人诉说天主圣爱。这名修女享有恩典,得以「理解这项奥迹、天主圣爱的丰富」。
我们在祂生命的不同层面上看到这面容:在祂前去会晤众人、治癒病人、与罪人同桌共席,尤其是祂被钉在十字架上却仍然赐予宽恕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天主慈悲的面容」。
有些人致力於建设世界的工作,使世界更适於居住,合乎人的尊严;另有些人履行司铎职务,宣讲福音喜讯;其他人献身於教育工作或照顾病人,还有一些人特别效法基督,度贫穷、贞洁和服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