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我才明白,她朝拜耶稣,与耶稣的生命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着基督的永恒生命。当然母亲对领圣体的道理不会如此深刻,但她一股劲地念诵谢圣体经,一股劲地与耶稣密谈,足以表示她对主的热爱。
教宗指明,这位使徒的人生座右铭是「黑人的永远仆役」,「因为他明白,身为耶稣的使徒,他不能在当代最遭遗弃和受欺压者的苦难前无动於衷,他必须采取行动,以减缓他们的痛苦」。
教宗説,我们首先是在家庭里,「原始团体」中,明白了多元中的合一。家庭「是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得以和谐共融的所在,这共融将变得强大和更真实,甚至达到对生命和他人开放的富饶程度」。
圣多利波多麽明白这个道理啊!他为了宣讲福音进入我们的大陆,既不畏惧也不迟疑。在利马第三次教区会议中,圣多利波提出应将要理讲授翻译成当地几种语言。
有人凸显「对耶稣被定罪感到不正义、对这奥秘起反感和不理解」;也有人强调「十字架的矛盾,唯有在信德层面才能明白它是救恩的工具,而非压碎正义感和人类的不合情理」。
阿拉伯穆斯林必须明白,教会领导人对他们及其文明有一份同理心。只靠教会提供援助物资,如载有大米和糖的纸箱,上面印有明爱标签,是不足以叫他们认识基督。
在这层意义上,我们没有法律上的权限,但爱众人则属于我们的职权范围,让持相反意见的人也明白我们众人都应努力促进、支持生命。
然而,这几天行走的经历有助于让你们明白,没有任何困难和恐惧是无法克服的,只要我们不单单依靠自己来面对它们。事实上,上主总是在合适的时间派祂的天使来恢复我们的力量,激发我们的勇气。
介绍会上指出,这些经验教人明白教宗方济各对移民的莫大关注和情感。罗莎多次遭遇并克服人生的困境,一切重头开始,在屡败屡战中始终维持了家庭的喜乐与希望。
《愿祢受赞颂》通谕让我们明白,「不能不聆听大地和青年的呼声」。斯梅里利修女接著引用意大利明爱会的报告,指出意大利在二战后首次青年极度贫穷的处境比老年人的更加严重,每两个穷人就有一个是青年或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