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人们的态度一句话也未作解释,不久有一两人大胆前来咨询、诊治,我们送给药品。不少围观的人由原来瞧稀罕、看热闹而开始走动、介绍病人、伸出援助之手。
还有一位患者,心烦意乱,不积极配合治疗,神父把他的妻子接到疗养院,给他们安排了舒适的住处,使病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像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我们会因自己是个孤儿而迎来别人的冷落;我们会因与他人的观点不同而遭到攻击;我们会因贫穷而被人排斥;我们会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被人嘲笑……当我们被这一切缠绕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把这一切甩掉的时候,我们不妨向故事里那个挑水工学习,不采取抱怨的态度
其实,在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许多事情,到底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三、四十岁的人患了重病,便抱怨说:“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是我得病?”
主,当你荣进圣城时,民众们夹道欢迎,仅仅过了六天,即圣周五时,他们中有很多人转变了态度,参与到了钉死你的行列。这些人曾经将衣服脱下平铺在地,让你的驴驹走过。数日后,他们将你的衣服扒下,要求拈阄平分。
幸福与否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像那个卖扇、卖伞的老妇人,你是愁苦于不论天晴与阴都会遭受损失,还是欢欣于不论天晴与阴都会拥有收获呢?
这是多么昂扬的态度,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接受与肯定自己。在这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的光鲜华丽,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确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这种以天主为优先服侍对象的态度,给予人力量和恩宠,使人知道自己对人类生命与死亡、对教会的光明与黑暗、对家庭与教会团体的春天与冬季,都负有责任。
另一方面,掌握赦免权的总统尤多约诺尚未表示态度。8月11日,教宗本笃十六世曾请求印度尼西亚当局出于人道理由对三位天主教徒颁赐大赦。
50多名统一着装的小朋友阵容整齐,步调一致,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象模象样,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优美娴熟的技艺完全可与专业团队媲美,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连观看的老外都不由得树起了大拇指,高兴地与孩子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