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畏艰辛和危险,给予治癒和帮助,埋葬死者,救助有需要的人。这一切的慈悲之举将是我们在生命结束时被审判的依据。因此,教宗勉励尊重人性、公正、中立和独立的基本原则。
胡默斯枢机在讲道中解释,地下墓窟是基督徒埋葬殉道者的古老墓地。他说:“这是真正的圣地。”他补充道,这个地方使我们想起初期的教会,那是以教难为特征,但更是充满信德的困难时代。
他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及众百姓前,行事说话都有权力……然而,他却被钉死了,埋葬了……我们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
教宗举出的第三个例子是耶稣在纳因城遇到的寡妇的独子;那时,送葬队伍正打算埋葬这「死去的青年」。教宗强调,「耶稣怜悯这母亲,而非这青年。多亏他的母亲,这青年才获得奇迹、复活了。」
耶稣基督这一生就是为了顺从、寻求天主圣父的旨意,他以牺牲被钉十字架,死亡、埋葬、都是为了实现天主圣父的旨意,祂的复活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这是我们基督君王的形象。
托彼特在尼尼微城常周济同族的贫困弟兄,当他的族人被杀时,很多次冒生命危险将尸体埋葬,因为当时残暴的君王在杀人后是要暴尸的。
基督徒已被「从村里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从公共井中取水,被剥夺水和饲料的牛群,死后不允许埋葬他们,但被迫火化他们或被要求将他们埋葬在丛林中。」社会抵制可能会迫使基督徒放弃信仰,避免被边缘化。
人类的救主耶稣在被埋葬后的第三天,划破夜空的寂静,自死者中光荣复活了。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尽管有无数的谣言在拦阻人们接受;这是我们信仰的核心,尽管有人总想把它边缘化。
应验了饥者食之,渴者饮之,裸者衣之,收留旅人,照顾病人,探望囚者,埋葬死者。五原县盖堂捐款,我和所有的奉献者一样,列队走向献仪箱,当刘美荣将一沓人民币放入奉献箱时,我怦然心动,又拿出了仅有的一张。
(三16)后来,尼苛德摩在司祭长和法利塞人面前替耶稣作辩护(参阅:七50-51),并在耶稣受难埋葬后前去祂的墓穴(参阅:十九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