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坚持的是,教会不能没有司铎的职务。因此迫切需要给予这个职务正确的位置,承认圣事不可取代的特性。
他重提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精神,称教会是世界真正的青春,她有悠久的历史,却永葆青春。
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来,拉丁美洲的教会相比德国的教会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最后,汉斯神父念及那些为信仰和亚马逊地区人民献出生命的殉道者,“他们总是出现在主教会议大厅中,他们的肖像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教区司铎应有的特征,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称之为“牧灵的爱德”。“上主自己带领我们,走一个爬坡之路,我们为成为祂的朋友,紧随其后。然后,与祂并与兄弟们相会,度一个效法基督的奉献生活。”
《教会:在子民中的标记》一书涉及的另一个重点,是关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年轻的拉青格先是以科隆总主教福林格斯(JosefFrings)枢机的神学顾问身份,后来又作为大公会议的专家出席会议。
新生儿适逢第二届有关出生率的会议在罗马举行,教宗致函与会者,强调低出生率的议题是「真正的社会危机」,但它不像其它占据新闻版面的问题那样立刻显现出来。「孩子越生越少,这意味着每个人的未来变得匮乏。
第一届研讨会于2000年在罗马举行,主题为“在中华文化中携手,迈向基督”;第二届于2003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主题为“孔孟礼教,福音前奏”。本届研讨会主题为“炎黄子孙,福传对象”。
教宗引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礼仪宪章》第一一二节的话说:“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它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语言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必备或组成的要素”。
教宗首先期勉该期刊作者们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复杂的社会现况,“评估其潜力和弱点,寻找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催促我们要关注的‘时代记号’”,从而“也在政治层面为社会平等、家庭、教育、新科技挑战与和平等重大议题作出实质贡献
我是一个蒙恩的罪人,是天主把我从痛苦中拯救,在绝望中给予盼望。今生,我只以耶稣为至宝,自愿损失一切,为赚得基督。我8岁领洗,从小在教会中长大。13岁父亲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