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於奉献生命,而非占有生命。爱正如母亲们所做的那样:她们在诞生另一个生命时虽然痛苦,而後却感到喜乐和幸福,因为她们产下了另一个生命。生命带来喜乐;爱带来生命,甚至赋予痛苦意义。
方济各与教会密不可分的爱在教宗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即使在同1万多名青年在众天使圣母玛利亚大殿前的广场上会晤时也曾提到。这些青年从早晨起就云集在内有圣方济各临终时住过的小堂的大殿前的广场上。
2、彰显主爱在今天的第一篇读经中,耶肋米亚先知(耶1:4-5,17-19)分享了他的蒙召和使命:作万民的先知。
所以,他行动、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圣依纳爵灵修密不可分。这种灵修显然具有福音的幅度,非常注重上主在现世的临在。这种灵修态度不是乐观主义,教宗也不喜欢这种说法,而是充满希望的态度。
圣咏一三六篇被视为是「大赞歌」,回顾了「救恩历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直到抵达逾越奥迹,在逾越奥迹中天主的救恩行动达到了高峰。」
她的行动影响了好多新来的小姊妹。她最喜欢印度德肋撒修女的一句话: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能做伟大的事,但我可以怀着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更有湖南的龚玛利亚说:我已82岁了,是一个半死的人了,行动慢得要命……现在捐200元钱,除70元为助学外,余下的待我死后,为我做弥撒!
按若望福音所示,濯足礼具有双重意义:即仿效基督在晚餐厅为宗徒们洗脚,藉此服务行动表达自我奉献。正如濯足时所咏唱的对经:主说: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对此评论道:在那个行动背後有军火制造商和贸易商,他们想要流血而非和平,想要战争而非友爱。
新教友乔红梅、郝辣爱姐妹在福传中不仅用言语为主作证,更用切实的行动把天主的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们在福传中,遇到两个八十多岁而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老人的儿女太忙,没时间去照顾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