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你不祈祷,那块丰碑也将暗淡无光。多少善行因缺少光、缺少祈祷而失去光彩。因此,维持基督徒发光的是祈祷。
如果有人问你要内衣,你应该把外衣也给他,如果有人要你陪他走一公里,你就该陪他走两公里。因此,爱不仅是满全法律的要求,更是心灵的痊癒。在耶稣对诫命的解释中,存在一个治癒的行程。
如果我们常常做这样的默想,还有骄傲的理由吗?再说说容忍,容忍和谦逊这两种德行是一对孪生姐妹,容忍的基础是谦逊。容忍是对伤害、得罪自己的人的宽容、宽恕。对自己所处逆境中的痛苦忍耐。
琴元因此有些郁闷,如果用盐比喻为神性,用水比喻为人性,那盐在公公的心里怎么就没有发生相应的溶解呀!采摘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两个家庭生活的小片段,不难看出这是两代人价值观念行为造成不同而发生的代沟现象。
我想这个定位既新颖又合适,如果我们把终身执事看成是在主教、神父面前的一个低级神职的话,会影响执事职务的整体发挥。换句话说:如果要是把执事看成是一个高级教友的话,执事又会凌驾于人之上而不能谦卑地去服务。
如果儿子长得好看,父亲会为儿子感到骄傲:‘看,我儿子真棒!’但父亲就是父亲,即使儿子长得有些丑,父亲依然会说:‘真好看!
的确,因着基督的死亡,基督徒的死亡有了积极的意义,为我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2:21),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生(弟后2:11)。
如果病情依然恶化,我们再用另一种方法。如果还是不行,我们就顺其自然吧!我会陪你走到最後。’这真是个好大夫!教宗最後勉励道,我们也应当如此。
中国有句古话,同行是冤家,在冤家与冤家之间,如果其中一方采取主动把冤恨放下,多一点宽容对方,冤家就会成为朋友。
我们要如此想:没有屈辱就没有真正的谦卑,如果你没有容忍和接受屈辱的能力,你就不是谦卑之人,你假装谦卑,但不是谦卑的人。教宗最後总结道:让我们向上主恳求谦卑的恩宠,但是以忍受屈辱的谦卑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