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课后班项目,这相当于一个教育和娱乐中心,我们帮助孩子做功课,跟他们一起做游戏和其他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英语和音乐课程。我们还办了一所非正式的幼儿园,照顾27名两到五岁的孩子。
初至台湾,丁神父在辅仁大学教授哲学课程,爱热闹爱创新的他,总用一把吉他一首歌开始一堂课,让歌曲、故事和哲学课程结合起来,学生们爱极了这样的课堂。
18年后,1953年,当他在英国的艺术学院完成了一个短期课程后,他被准许作为圣堂的全职画家。
他说:“我相信教会举办的课程都是好的。一定会对我们有好处。”当时他们的生意特别忙,实在抽不开身,但无论怎样,刘纪坤决定参加。他说:“就当我少活了两天,再忙我也要去。”
为让在欧洲读书的中国教会留学生每年有一次聚会学习、分享和避静的机会,马雷凯神父和沙百里神父(P.JeanCharbonnier,MEP)合作发起,并于1994年8月在法国举办了首届“暑期课程及退省”(ThefirstSummercoursewithretreat
所有语言课程都首先着重于古代或现代西方文学经典的阅读,教科书中包括有莎士比亚、西塞罗等同类作品。马相伯坚信语言学习是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工具。为了教授拉丁文,他还亲自编写了一本手册《拉丁文通》。
感谢仁慈的天主,我的好父亲经过短期的道理课程,终于加入了教会。
为确保培训的优质高效,本期培训班总结以往经验,更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聘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增设有关讲道、传教、圣事、礼仪等方面的实用课程;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和分享;四是安排寓教于乐的课余活动
预定课程为3年,每年一期,要求以后还是这些人参加,3年轮流一遍。讲课每天以“诵读、默想、祈祷、默观”模式,既给大家讲解知识,也侧重于灵修形式,让大家学会在礼仪中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礼仪。
使新教友从开始接触信仰生活便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这些课程。既然天主恩赐大家成为“神亲”,那么生活中的相互往来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