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撒结束后,唱经队、军乐队、圣神会修女和全体教友等在沿路搭了三个临时祭台,每到一处,朝拜圣体、读经及讲道,最后是圣体降福。
考古学家在圣伯多禄大殿中心祭台处地下发现了殡葬小祭台,靠近祭台处有一堵同时代的墙壁,由于墙为红色而被称为“红墙”,建筑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150年。
圣体圣血游行仪式沿用了传统的庆祝方式,在村里的4个街角搭了4个祭台。
新娘在家长陪同下,踏上红色地毯,慢慢地走到教堂半途,由新郎接下新娘,再迈向祭台。最引人注目的一对是卑南族的王少纬和其妻子王玉芳。两人依传统,身着卑南族服饰、打赤脚携手走过红色地毯。
当天弥撒的祭台安置在圣伯多禄大殿前的石阶上,面向聚集在大广场的7万名信友。教宗的祭台四周花团锦簇,摆满了荷兰进献的花卉。
具体而言,这份公告解释道,教宗方济各「将在圣伯多禄大殿宗座祭台主持圣周礼仪」,首先是4月5日上午11点将展开的圣枝主日礼仪。
祭台上的布置庄重神圣,三块红色的幔布呈A字形展开,在祭台的正上方高高悬挂着泰泽团体十字架,祭台桌上摆放着圣经圣蜡,两旁分别是圣母怀抱耶稣圣婴和耶稣基督圣像,祭台上百余支蜡烛整齐摆放,烛光熠熠闪烁。
在这机会上,罗马市区耶稣堂内的耶稣受难小堂的祭台上方重新安置了一幅画像,描绘的是耶稣的遗体从十字架上被卸下的情景。耶稣受难小堂曾有过一幅普尔佐内(Pulzone)画家的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卸下的画像。
1985年,教友们在山上砌了一个石头祭台以备每年朝圣日做弥撒。到了1997年,教区向外发出了求援信,最后集资20多万元在磨子山上重修祭台、围围墙、修水泉、整修道路,做了一系列的修缮工作。
祭台上的布置神圣庄严,巨幅的红色幔布沿着背景墙自上而下呈A字形展开,A形幔布的中段,高高悬挂着泰泽团体十字架,一本翻开的《圣经》竖立摆放于祭台桌中央,四十支熠熠闪烁的圣蜡,数十盆四季常绿常青的花卉,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