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在帮着卸赈灾物资从映秀已经回来好几天了,但我们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在这次映秀赈灾之行中的所见所闻,更让我们感到肩上赈灾担子的沉重,更让我们觉得脚下赈灾道路的漫长。
教宗提到他曾在梵蒂冈接见过阿富汗难民家庭,这个国家因频繁的战争和冲突,使人民难以过上平静、自由和安全的生活。
(若20:19)心灵的平安是快乐的源泉,内心祥和的人,心中才有快乐;我只愿我的心灵,得享平静与安宁……请仰赖上主,从现今一直到永久。(咏131:2-3)
我黯然神伤地走到阳台平顶,心痛地难以呼吸,我紧紧地抓住钢管,不住地用头去撞,我想从三楼上跳下去,我无法平静,我很害怕、很恐惧,我的心在这一刻完全枯萎了,我绝望地看着楼下,将脚踩在台阶上。
走在平静的街道上,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大年初七。远处路灯下,依稀可见身着桔黄色衣服,挥动扫帚的环保工人。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在人们还酣睡时候,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无数次地迎来第一缕曙光。
它扰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和惯常的活动,而且破坏了生活表面上的平静,即使是在最富裕的社会中亦不例外。它导致迷失和痛苦,也造成许多弟兄姊妹的丧亡。
澳大利亚政府估计,共有大约60名澳大利亚人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伊斯兰国的圣战,另外还有大约100人在国内支援他们。听上去好像很多。但是,澳大利亚穆斯林人口总数大约为50万,100来人当然是很少的少数。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解释耶稣受难前的祈祷和保禄前往耶路撒冷以前在米肋托的辞别,并提到受迫害和被迫逃亡的人,诸如缅甸的罗兴亚人以及伊拉克的基督徒和雅兹迪人。
(例如:关怀难民、外劳、非洲饥饿与爱滋孩童、印度乡村妇女及儿童、尼泊尔乡村妇发展教育、泰北清寒孩童教育认养、泰缅边境难民营难童教育、大陆扶贫计画及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伊拉克战火难童、乌干达爱滋孤儿育幼院训
针对在澳大利亚避难的伊拉克夫妇的见证,教宗强调了家庭可以在社会中促进和平,因为家庭教导爱、接纳和宽恕,这是化解仇恨最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