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肋撒修女称之为“服务的喜悦”。这是一种没没无闻、唯独天主知道的喜悦,就像童贞玛利亚“去帮助依撒伯尔”时的喜乐一样:服务的真福。为此,教宗说:“有时我们希望我们能拯救世界!
在印度德肋撒修女所创立的仁爱传教会会愿上,除了三愿(服从、贞洁、神贫)外,还有第四愿,首要的不是你的文化,道德有多好,而是你的微笑,微笑成为仁爱传教修女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主题;不是肤浅的微笑,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
其中479人是穆斯林,119人是基督信徒,340人艾哈迈迪教徒,14人印度教徒,其他10人属于其它宗教。
印度境内叙利亚-马拉巴尔礼教会埃尔讷古勒姆-安加马里(Ernakulam-Angamaly)大总主教区迎来新任大总主教,他是沙姆萨巴德(Shamshabad)教区现任主教塔蒂尔(RaphaelThattil
王教授有一次到印度去开会,特别去了那里,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悲惨的世界。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和一只鸟同时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他当时难过之至,他没有想到人会穷到如此的没有尊严。
她们首先到了印度,从印度经过46天航行到达中国的艺罘。“如果好天主愿意的话,不久我们就到山西……”(艺罘给总会长的信)1904年6月6日,她们离开了艺罘,到达正定府。
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许多伟大的人物曾发表激情澎湃、高屋建瓴的演说,德肋撒修女却讲了一个小故事:“我曾与一个有着八个孩子的印度家庭有过一段最不平凡的经历。
序言印度加尔各答的圣德肋撒修女(1910–1997),仁爱会的创始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主教女性。
此次会议也缅怀了两位于2025年逝世的委员会前成员,他们分别是:美国圣地亚哥圣伯多禄宗徒迦勒底天主教教区前主教萨尔哈德·贾莫阁下,以及东方亚述教会印度及海湾南部国家前都主教、对话联合主席马尔·阿普雷姆·
这样,读者可以概括地了解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的教会史,包括新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