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若有能够读书的恩典,他也有责任为人类的公益效劳。知识是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最佳途径。教宗最後表示,在异乡他国留学可以学到新的语言、习俗和风尚,从而敞开自己的心胸,不惧怕他人和差异。
其次,申老师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知识性讲解,然后带领青年们通过每人列写20个我是……来让他们进行全面的自我认识,青年们都积极认真的写出我是谁?
是谁感化了他?是谦卑、温良的二姐吗?原来是我们的好天主借着一次事故挽救了他的性命,也拯救了他的灵魂。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一天,正是二姐的独生子3周年的忌日,二姐前去教堂给孩子奉献弥撒。
不论谁拿给你的好东西,你必会为我保留。还记得那年你买了一辆新车回来,只让我一个人学习骑车。一天下来,车子摔得不成样。晚上你在灯光下修理车子,但一句训斥我的话也没有。
教宗接着说:耶稣透过法利塞人提出的问题引出一个为我们每个人最基本和重要的问题:我归属谁?我归属这个家庭、城市、友谊、学校、工作、政治和国家吗?是的,的确如此,但耶稣提醒我们说,你首先归属天主。
我们也就能期望安详地离开这世界,因为谁若认识耶稣,就一无所惧。教宗最後总结道:在那个时刻,我们将不再需要什麽,不再困惑。我们不再毫无意义地哭泣,因为一切都已过去;预言也会消失,知识也必停止。
「谁会给儿女石头」反思虐儿事件研讨会由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教区婚姻及家庭牧民委员会、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和明爱专上学院合办,约八十人出席。
耶稣则将他们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他们说:在你们中间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成为大的,就当做你们的仆役(谷十32-45)。
当伯多禄认出耶稣是谁后,他表示自己是个罪人,不配在祂身边。耶稣却给予他保证,承诺让他成为捕人的渔夫,让他继续信靠自己,不要放弃。我们发现伯多禄具有慷慨的性格,慷慨是我们年轻人的典型特征。
在这段时间里,谁来都行,就像客船停在码头上;谁上船都行,上船不想走,下船也可以。但船一旦离岸就不能再上船了,这就是船不等人的道理。耶稣再来之日,救恩的大门就关闭了,那时呼天喊地一切都晚矣,故劝君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