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那些从外部观看的人来说,本届会议讨论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有关慈悲的教义上,有时也出现对立,有人认为不会碰触到教义,有人认为需要加强慈悲牧灵的态度。您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潘老师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深受学员们尊敬与爱戴,授课中掌声笑声不断,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课程中还穿插了提问互动环节,潘老师对大家的提问都耐心详实地一一解答。
宽恕他人,与受到伤害的人修和,采取积极的态度,这些都是复活子民的标记」。「身为天主教会的一分子,我们必须做国家的希望标记。我们曾经受到迫害,被埋葬在贫穷、压迫的墓穴里,权利遭到否认。
我们的任务是给她一点照顾,就如照顾一位母亲或姐妹,也就是以责任心、温柔与平心的态度来照顾它。我感谢你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一切。
教宗对大公宗主教的代表说:我们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若想一同向全世界宣讲天主慈悲的美妙,我们就不能持有竞争、不信任和憎恨的情绪和态度。
关於接纳、陪伴、分辨和融入这四项牧灵态度,教宗认为分辨最为欠缺。教宗说:我认为,在我们的修院和司铎团中迫切需要加强个人与团体分辨的培育。
与此同时,教宗也勉励主教在地方教会内成立修会时不要持过分简单化态度,却要以普世教会的名义肩负起责任。教宗继续说,我们不要把献身生活的合理自治与孤立和独立相混淆。
教宗说,这些态度体现出我们社会的伤疤和社会文化。你们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能协助社会和谐发展,在批判违反人类的愿景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培训班为学员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足疗知识和技术的提高,更多的是对老师们身上体现的爱的感叹:老师们真的好辛苦啊,不分昼夜的讲课,忙得不可开交,但亲切的笑容一直挂在他们脸上;有问必答,耐心讲解的讲课态度,处处体现着他们的爱
这喜乐源自天主的爱,喜乐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慈悲的每一个举动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