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第一个议题,神长们普遍赞成需要按照一种慈悲的教育方法来陪伴和接纳受伤的家庭,不另眼看待他们,同时也不淡化教会的教义,却使教义与牧灵工作相结合。不过,各讨论小组对如何落实这项工作却提出不同看法。
与会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多元复杂的环境中、在公教信徒属於少数群体的地方,教会如何开展教育工作?教宗答道:撇开人性,我们无法谈论天主教教育,因为天主教的身份实际上是天主降生成人。
第一个阻碍是封闭心门的诱惑。这就是说与自己的罪共存,将之淡化,总是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灵就上了一把锁,将自己禁锢在里面,做了恶的俘虏。
教宗提出的第一个圣经图像取自《出谷纪》,天主对梅瑟说:「将你脚上的鞋脱下,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
在孩子人生第一个关口上,我的望女成凤的心也随之悸动着。坦白讲,我的孩子正直、善良、阳光,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是人眼中的好孩子,但当时她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考上公费一中是她的愿望,但有点悬。
第一个要素是不安於现状。教宗首先询问在场人士:你们是否具备急切不安的心态想去探寻呢?教宗表明:只有不安於现状,一名耶稣会士才会感到内心平安。若安於现状,我们就不结果实。
’这是上主今天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的,主!’‘那起来吧!’在弥撒进堂咏中有一句颂词很美:‘凡口渴的,请到水泉来!
第一个图像是加纳婚宴上的石缸,它充分反映圣母玛利亚这个「完美的皮囊」。教宗对司铎们说:「亲爱的各位,缺少圣母玛利亚,我们便无法在我们的司铎生活中向前迈进!
为此,耶稣圣心要求圣女为罪人多作补赎,并在圣体瞻礼后第一个星期五,建立一个耶稣圣心瞻礼,专为敬礼他的圣心,在这一天恭领补辱圣体。
教宗表明:得救的首个条件是承认自己处於危险之中,得到治癒的首个条件是承认自己患病;而承认自己是罪人则是得到慈悲目光的第一个条件。让我们看看耶稣的目光,它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