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应以圣母的生活型态研究圣母学,与其它学院合作,留意“玛利亚时代的征兆”,有时也要净化民众的热心敬礼,“透过艺术和诗歌,将人性化和赋予希望的美带入文化中”。
教宗勉励他们「在一个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冷眼旁观、抛弃和轻视穷人及弱小者的文化里做出见证」。教宗在既定的讲稿中期勉拉匝禄协会成员「不要害怕传递希望与爱的火炬」。
我鼓励你们多找机会彼此相遇,分享你们的文化与精神宝藏,同时也让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首先是为信友提供灵修方面的机会,使他们得以沉浸在祈祷和朝拜圣体中;其次是在教会方面,有利于信友们在圣伯多禄的墓上与伯多禄的灵修相遇;最后是在文化方面,让人们去注视圣伯多禄大殿的宗教艺术品。
教宗方济各称他为“相遇文化的人”,“最早在中国和西方之间建立一座友谊桥梁的人之一,在华人世界中实践了一个对当今世界仍然适用的基督信仰本地化的典范”(参阅:教宗方济各2022年5月9日接见利玛窦家乡意大利玛切拉塔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3月19日下午在圣玛尔大之家接见了宗座科学院创立的「世界学校相遇网络」(WorldSchoolNetworkforEncounter)约40人的代表团。
我们也要效法圣人谦逊的美德,全心跟随主;圣人蒙主的恩赐在无花果树下与主相遇,从此,坚定不移为主广传福音,直到致命。我们也要在祈祷中与主相遇,为主作证。
所有与复活上主相遇了的人,都感到了向他人宣讲的需要,就像厄玛乌的两位门徒那样。他们在分饼时认出上主后,遂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遇见那十一门徒,并向他们讲了在路上所遇到的事(路24:33-34)。
在灵修的领域里,竟然也可以用我身为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在中国的本土文化里与主相遇,无论在人性的哪个层面都有主的陪伴——生活的天主与我天主!20天的时光,为我是"大博尔山"的体验。
“否定神学”是教父们在与他们时代的哲学和文化对话中形成的特点,即对天主的存在不作直接的论证。主办单位是宗座神学研究院和宗座圣十字架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