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巴嫩艰难的环境中,司铎成了“支持最贫穷和最被边缘化人”的必不可少的器皿。司铎能扎根于此,有赖于西方国家富裕信友的支持。最后,阿卜杜神父表示:“当我们的根基扎根于信仰时,它们就是真实的。
由于印度教严格的种姓制度,印度达利特人,即贱民处于社会等级的边缘,而且经常受到歧视,在工作上也如此。今天,在13亿印度人口中,贱民占六分之一,基督徒和穆斯林被边缘化的程度最严重。
因此,科克利总主教呼吁所有人不要“听从那些散播仇恨、愤怒和分裂的人”的蛊惑,因为这些会使人“远离天主”。
主教特别指出:司铎们为了人灵的得救,奉献自己的青春,牺牲自己的家庭,活出一个忘我的生命,一个利他的生命,一个去爱的生命。这就是天主的爱!
因着疫情的爆发,人们被困在这个地区,感染者增加,提供人道援助,首先是药品,以及食品来满足这些人的基本需求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军事冲突的危机增加。所有这些加剧了乌克兰人道状况的恶化。
在幼小的孩子脸上,完全看不到城市里那些同龄孩子的天真活泼,反而是懂事得让人心疼。收到书籍,孩子们很喜欢,脸上是满满的求知欲,据他们的老师介绍,这几位孩子学习非常认真而刻苦,期望知识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最后,教宗鼓励童军继续努力,成为“希望和重新发现团体生活”的撒种人。他祝愿他们庆祝的禧年为他们每个人来说是更新承诺的契机,“帮助青年成为自由和负责任的人,尊重他人和他们的环境”。
他说,圣地的重建和修复,人应该先于建筑物。皮扎巴拉宗主教对此表示,教宗说的有道理。现在,如果想要给圣地一个未来,需要在居住于那里的人们之间重建信任。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需要走哪条路呢?
帕罗林枢机最后指出,我们要深信上主所行的奇迹,上主使人皈依并治愈人灵;使盲人重见光明;赐予新生命并愿意我们所有人认识天主圣子并获得救恩。
这个画面愿意让人有个教会是家中之家的概念,正如《爱的喜乐》劝谕所建议我们的那样。如果仔细观看徽标,会看到这些家庭都是沿着圣伯多禄广场的柱廊排列的,几乎在说,的确是家庭支撑著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