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经常谈及使国家自我封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危险。因此,教宗看到渴望相遇,渴望超越隔离的世界,也看到带有创伤的世界,但这创伤却可以成为相遇的门户,例如兰佩杜萨岛或古巴。
“这是一种不自我封闭的目光,不把基督信仰的美好与创造力缩减成单一的祈祷、礼仪或牧灵行动模式;相反地,却要加以扩大、超越边界,聆听也在那些显然‘远离中心’的地方和教会发生的事。
事实上,圣召绝不是封闭于个人内心的宝贝,而是在充满信德、爱德与望德的团体中成长并巩固的,正如伯多禄继承人所强调的那样。“凡是倾听天主召叫的人,不能无视那些被排斥、受伤和被遗弃的兄弟姐妹的呼声。
教宗表示,天主子民在主耶稣身上看到了希望,因为祂做事和教诲的方式触动了他们的心,进入了他们的心灵,因为祂拥有天主圣言的力量。子民感觉到并在耶稣身上看到了许诺的实现,耶稣是他们的希望。
他在弥撒讲道中指出认识耶稣所必要的三种语言:头脑、心灵和行动的语言。 这人到底是谁?他从哪里来?教宗方济各从黑落德对耶稣的疑问展开他的弥撒讲道。教宗说,这个问题事实上每个遇到耶稣的人都会问。
太仆寺旗宝昌天主教堂区本堂王治华神父每日在弥撒讲道中谆谆善诱,告诉大家四旬期是一个让人悔改的时期,是一个净化心灵、成圣自己的好时机。
当天弥撒取自《宗徒大事录》的第一篇读经,叙述有一位名叫里狄雅的妇人在提雅提辣城卖紫红布,当她聆听保禄宣讲时,圣神开明了她的心灵。教宗评论道:「这位妇人感受到心中有股力量在敦促她说出:『这是真的!
那时我的心灵缺少平和。随着时态的纷扰而动荡飘摇。一个装着世俗的心灵怎么会有真正的安慰呢?糊涂的人啊,这正是你最大的不幸和悲哀!书上说:一个爱天主的人,在世上免不了要受苦,因为世上是立功的地方。
更是痛哭流泪,神父深表同情,为其覆手祈祷,给予极大的安慰,并叮嘱她在超出承受限度的时候,只有仰望十字架上苦难的主,才能找到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祂为爱我们在十字架上祭献了自己的生命,现在也把我们的痛苦、不顺利以及心灵的无力与困扰当作祭献来奉献自己
《飞鸿》是作者近年生活经历的写照,她向读者和盘托出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她对读者十分信任,相信读者会理解这一切,为此,她剖析自己,回顾自己在选择生活道路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