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歌声,似天籁之音,仿若众位天使齐声高唱,赞美万善之源的天主,激发了心底那份对于天主纯洁的至爱;那歌声,如一股清风,吹进我的心田,滋润我的心房,使我所有的不快顿时都烟消云散;那歌声,像一句良言,深入人心
当时的若瑟·拉青格神父被召叫来到罗马,协助大公会议撰写文献,他于1965年3月29日至4月3日同4位主教和5位神学家在这所圣言会的会院完成了教会传教工作法令大纲的编撰工作。
教宗若望二十三在梵二大公会议的开场白中,明确表明教会宁愿选择仁慈以待,而不愿严厉苛求。他体认到教会需要维护对人类尊严的传统教诲,重视合作与协商,以及对和平的期许。
讲道中,洪山川总主教以耶稣三次召唤伯多禄牧放祂的羊群的福音(若21,15-19)段落为主线指出,伯多禄虽三次不认耶稣,但耶稣仍三次问他:你比他们(指财富、其他门徒等)更爱我吗?
若望福音记载了一件很出名的耶稣宽恕罪妇的故事,一些经师和法利塞人把一个在犯奸淫时被抓住的妇女带到耶稣面前,要耶稣决断该不该用石头打死她,因为按梅瑟的法律该处死这样的女人。
然而,若望宗徒却说,凡接受他的,凡接受他的贫穷的,凡接受贫穷和给出的,就有生命之光。是的,给,就是贫穷,就是爱,就是神性的光辉,就是人性的完美,就是天地和谐的本因,就是人间幸福的泉源。
这份告天主子民书首先将天主子民比作若望福音中记述的拿着空水瓶到井旁打水的撒玛黎雅妇人,他们渴慕天主。因此教会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上主临在他们当中。
他让我们常向天父祈祷说:求你宽恕我们,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玛6:12);而且也以非常明确的言辞告诫我们:你们若宽恕他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宽恕你们;你们若不宽恕他人,你们的父也必不宽恕你们(玛6:14
这话要是只是把宗教当作精神寄托的人说说也罢了,但一个宗教信徒若这么说就让人苦笑。当然,我们天主教历史上曾有圣人因为情境紧迫把祭布给穷人让对方得到身体温暖的。
因为正如柯立芝所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季节,而是一种思想境界,它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这一伟大奥迹的具体实现,也是人类历史被揭开全新一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