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祂在第三天会复活。这样的“默西亚”,就相似犹太人当时做亡国奴的处境。这样的“默西亚”,应该就是一位“失败者”,救不了自己,怎么会能救其他人呢?
第三,若望的态度,是自誉基督徒为天主权能的判官。是主耶稣来“救我们”;不是我们要去“救主耶稣”。是主耶稣将祂的救恩赐给了我们;不是我们基督徒能“垄断”的天主的恩宠。
第三,主耶稣邀请门徒们明白,做门徒就是进入到一种新的“天人关系”和“人人关系”之中。没有跟随天主子耶稣基督,我们总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以家族或团体为中心的关系之中。
更有趣的是第三页,此报继续发挥教宗访问亚洲是梵蒂冈在地理区域上焦点的转向。亚洲的天主教会虽然占人口的少数,却是个精力旺盛的教会。
第三,要包容。面对各种社会和政治议题,教宗方济各宣称,教会不应该是专注于教条、道统和狭隘道德教义的小礼拜堂。他的目标崇高:不舍弃任何人,尽管是性取向不同、宗教背景相异,或是政见对立的人。
但是在第三世纪时,当地教会追随聂斯多略教派(Nestorius)不承认耶稣既是神又是人,因而被认定为异端,一直到1445年由于有部分信徒回归天主教会,获得当时教宗尤金四世(EugeniusIV)接受,同意他们保留传统礼仪
富翁穿着一件沾满污渍的白衣躺在原来的位置)第三幕(拉开幕布)旁白:富翁慢慢地爬了起来,看看躺在一旁的自己的身体,他明白自己已经死了。他远远地看到一身洁白的拉匝禄跟着天使往天堂大门走去。富:喂!等等我!
第三,解放信友思想,改变陈旧意识形态。教会在梵二后一直强调基督徒的普通司祭职。信友都有责任在礼仪中积极担任自己分内的职务,了解和领悟正确的礼仪精神便显得极为迫切。
笔者本人有这样的经验:一次在某一堂区帮助本堂神父过瞻礼,因为修女在操作电脑,教友在屏幕上看到的是感恩经第二式,而我用的是感恩经第三式,后来教友问我,是不是做弥撒分心而念错了,我真的无言。
许多教会的神父们,特别是在第二世纪以及第三世纪初的神学作家,如犹斯定(Justin)、依勒内(Iranaeus)、克莱孟(Clemont)及亚历山大(Alexanderia)等等都非常明显地谈论到天主圣言在各国所撒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