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禄宗徒也曾说过:“如果没有流血,也就没有赦免”(希九22)。由此可见,赎罪的过程是与受苦分不开的,所以耶稣便承受了难以言喻的千辛万苦和极凄惨的死亡,为使我们罪人重新获得永生的希望。
希梵两国的合作建立在“对于事关全球利益的当今诸多挑战的共同认知之上,例如移民、气候变化及其后果,以及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
这个说法源于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他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的确,我写了一些非专业文章。关注的是世俗的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常常是杂文家、社会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要抱着十字架上的希望去克服失望。不断地与“失望”作战。这场“战争”便是我们内心的沙漠。假如我们勇敢地与失望作战,基督将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能面临失望而设法克服它,我们将失去他———基督。
但是,当基督情愿为爱而献出生命,坚信他与圣父之间存在一种颠扑不破的共融时,他便夺取了死亡的“毒刺”(格前15:55),即对虚无的恐惧:“他以自己的死亡释放了所有因对死亡的恐惧而终生为奴的人们”(希2:14
(希13:8)在中国,教会亦蒙召作基督的见证;憧憬未来、在宣讲福音中要考虑到中华民族所要面对的新挑战。 今天一如既往,宣讲福音就是宣讲和见证被钉死而又复活了的耶稣基督、新人、战胜罪恶和死亡的胜利者。
为给人类带来希望去寻找及冒险最后,教宗交给各基督徒团体一项重大任务,就是透过四旬期皈依的时刻,帮助迷失方向的人类看到“呈现的一种新希望”。
教宗以梅瑟为例子,引用《希伯来书》指出,“因着信德,因为他好像看见了那看不见的一位”(参阅:希十一27)。教宗感叹道,有信德的人“凭着天主的恩宠能看得更远、看到目标,并在考验中坚定不移。
本梵蒂冈电台在教宗抵达前,采访了冈道尔夫堡所属的阿尔巴诺教区的马尔切洛‧塞梅拉罗主教,请他谈谈当地期待教宗来临的气氛。
(摘自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将出版的《你的天主有多大?》,第23章在痛苦中的自由)。离我们而去的杨道公哥哥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