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宗教信仰之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不同的“十”图式所表征的意义:如红十字协会的标志:“十”它是救死扶伤的象征,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里所蕴含的“博爱”不也正是“依撒意亚”精神的现实反映吗?
从这样一个观点来看,教会取代了天国,历史的机构代替了“许多人在天国中与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共赴的宴席”(玛8:11)。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宗徒大事录,却会发现在教会和天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
明年是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号召世界各大宗教领袖在意大利亚细西为世界和平祈祷二十五周年纪念。在一九八六年那次祈祷机会中,各大宗教领袖联合作证指出:宗教促进人类团结与和平,而不是他们彼此分裂与冲突的因素。
在本星期将临期第二主日的福音(谷1:1-8)中,洗者若翰回应着依撒意亚先知的话,呼喊“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径”。但是,若我们的生命时常如同迷宫一样的费解和复杂,我们如何“修直”天主的道路呢?
随着光荣颂唱响,圣堂内灯火通明,大家齐唱阿肋路亚,赞美主复活了。
在弥撒讲道中,党主教结合当天的福音(玛8:18-22)和读经(亚2:6-10,13-16)讲了两点:第一、要铭记修道人的神圣召叫。
路加·博亚斯基修女是一位热爱艺术和服务他人的人,在几十年的修会生活中一直热情地利用她的天赋和才能来帮助他人。
要从犹太去加里肋亚,耶稣或许最好选择另一条路,而不是经过撒玛黎雅。由于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会更安全。相反,祂想经过那里,并就在那个特定时间,恰好停在那口井边!
他在自己的《遗嘱》中,亲笔清楚地写到:本人往生后,殡葬礼依罗光总主教模式举行,即:医生宣告死亡后,二十四小时内入殓(遗体不入冰库)、封棺,不瞻仰遗容,棺材移至双十路法蒂玛圣母天主堂楼下,不放遗像,不放祭桌
(罗5:5)教宗方济各在在禧年诏书中,开门见山祈祝:“愿禧年为每个人都是重燃希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