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台湾《宇宙光》杂志便约请周联华撰写《新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作为对蔡仁厚文章的回答。但是在涉及道德、人格的问题上,这篇“对话”似乎只有退守之势。
《爱的喜乐》劝谕(梵蒂冈新闻网)《罗马观察报》5月17日刊登了比利时神学家卡尔梅恩(LaetitiaCalmeyn)女士的一篇文章。
有待挖掘和扩展的巨大空间2013年5月3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以“宗教慈善,仍需破局”为题刊发了一组文章,指出《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对于中国宗教界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
不成想前辈今日突然撒手人寰……今谨以其生前的自述文章及下面的这组照片纪念这位高龄前辈,并请大家为银安当神父献祭祈祷。
龙华民神父是一个不轻易认输的人,他仔细研究了高一志的书面资料,于1623年撰写了《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一文,这篇文章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激烈论争。
龙华民神父是一个不轻易认输的人,他仔细研究了高一志的书面资料,于1623年撰写了《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一文,这篇文章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激烈论争。
有个叫戒嗔的小和尚,开了个博客,非常火,有几千万的点击数,其中文章后来还结集出版了三本书《戒嗔的白粥馆》,风行两岸四地并多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以前人们认为中国不信仰宗教的人多,无神论者多,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都有宗教性,有些人虽然不信仰宗教,但他有其宗教性方面的追求,比如对故事的追求(看电视连续剧),对某些报纸、文章的追求,这种宗教性是每个人都有的
(本文系《境界》推出的欧洲信仰反思系列文章之一,
田磊神父文化互融这个词来自台湾赵一舟神父,何光沪教授也写过一篇文章,对比本地化本位化本土化境遇化本色化等这些词,基本上这些词都有一些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