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什么教宗勉励每个人、特别是青年要发现自己蒙受天主召叫走向他,走向无限。然而,如果我们不以耶稣为定点,为依据,是无法走向天主,走向无限的。
祂将所蒙受的暴力转为一项主动、自由和救赎的牺牲祭献。 教宗说,从那个晚上耶稣的言行中我们清楚看到了祂与父之间密切永恒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祂为我们建立爱的圣事的举动中更加明显。
因为我们总不能明白天主计划的深远,他往往会在我们蒙受奇恩异典之前,先给我们一些苦难,正像圣女大德肋撒由亲身体验所总结的名言哪里有痛苦和十字架,那里便有天主的恩赐与照顾。
教会要敞开大门,不论谁都能感到蒙受爱和宽恕,即使遥远的人也能得到爱和尊重。
可是教宗方济各提醒我们蒙受召叫的真正喜乐,在于相信并体验上主是信实的,我们与祂同行,成为祂的门徒,见证天主的爱。
教宗强调信友蒙受宽恕的重要性,他不再感到罪过的折磨,而能体味天主将他释放的作为,从而不断感恩,随时准备补偿过犯,以良善及接纳的心灵去会晤弟兄姐妹。可是,若听告解的司铎遇到不能赦罪的情况该怎麽办呢?
换句话说,福传既是每位基督徒在领受圣洗圣事时蒙受的使命,那麽服事就是他履行这项使命的方式,成为耶稣门徒的唯一方式。
每一个病患和遭遗弃的人彷佛都在不停重复耶稣的这呼喊,因为他们同属於耶稣的肢体,正如《格林多前书》所记载的:「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一同欢乐。」
若一个人坐监,那是因为他有过犯而正在服刑,但他仍旧蒙受天主的爱。谁能进入他的良心深处去明白他有什麽感受呢?谁能理解他的痛苦和内疚呢?教宗说:我经常想到囚犯,我常常想到他们,我把他们放在心坎上。
犹达斯蒙受耶稣的拣选和召叫,而且也跟随了耶稣。那麽是什麽原因驱使犹达斯出卖耶稣呢?米凯利尼神父引用几位学者和作家的见解,根据他们对犹达斯结局的研究作出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