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只重视外在的绚丽装饰,不重视内在的人的灵魂生活哲学。更可悲的是,主流文化以喧闹的声音迫使信仰呆在人生的角落裡,使整个世界缺少精神。
譬如,宗教实践论的提倡者保罗•尼特(PaulKnitter)把古希腊以来的实践哲学的真理观引入了宗教对话领域,他强调指出:所谓的“真理”是用来改变世界的,而人们总是通过实践来认识真理的
“灵修生活”有不同的名字,比如“虔敬圣活”、“超性生活”、“神修生活”等,而最普遍、最能突出其特点的名字是“克修或苦修”——其希腊原文的基本意思是获致技能的运动、锻炼、尤其指体育方面的本领;后来引伸到哲学研究和德操方面
特别还有哲学:即对人类的寻求及问题的理解,而信仰则是对此寻求和问题的响应。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但这又是一种何等伟大的胸怀!这宗千古奇冤,却使耶稣马上成为了全世界的圣人,也成为了地中海三岸万万千千被罗马帝国压迫侮辱的人民共同敬仰的“救世主”。
1675年前后入天主教;于1681年,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至澳门,翌年进耶稣会,攻读拉丁文、哲学和神学。1688年,在南京由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主教祝圣为神父。
(参见《世界哲学》2004年第5期,“关于上帝存在问题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意义”一文。)
我渐渐明白,在我们以市场为驱动的文化中,这虚假的越多越好的哲学,并不能使我们幸福、快乐、成功或满足。在此时此地,只有努力在圣神和真理中,在天主的爱中,去生活,我们才能得享这些幸福、快乐、成功,和满足。
金主教可以说既是我的善牧、长者、神长,又是我的坚振代父,同时我也可以攀上是他的同学,因为早在1946年初,我刚进入抚顺教区修道院时,他已经在读哲学和神学了。
1577年在葡萄牙开始学哲学、神学,1580年晋升司铎。由于明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凡境内发现外国人出现,轻则拘捕,重则处死。